第七章第二节:半监督聚类之ap(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近邻传播聚类)
时间: 2023-09-16 09:02:48 浏览: 225
AP(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也被称为近邻传播聚类,它是一种半监督聚类算法。与传统的聚类方法不同,AP聚类不需要事先设定聚类簇的个数,而是通过分析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来自动划分数据集。
AP聚类的核心思想是任意两个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传播。相似性可以通过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来衡量,相似度可以是一种度量或者一个简单的距离函数。AP聚类算法中的相似度矩阵表示每对数据点之间的相似性。
AP聚类的过程如下:首先,初始化数据点的选择集合,将其作为当前候选出的聚类中心。然后,通过迭代更新两个矩阵:归属度矩阵和候选出矩阵。归属度矩阵表示每个数据点归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的程度,而候选出矩阵表示每个数据点是否被选择为聚类中心的候选。
在每次迭代中,首先更新归属度矩阵。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其他数据点的相似性,选择与其相似度最高的数据点作为其聚类中心,同时更新其他数据点对该聚类中心的归属度。接下来,更新候选出矩阵。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其他数据点的归属度之和,如果该和大于一个阈值,则将其设置为聚类中心的候选。
通过反复迭代更新归属度矩阵和候选出矩阵,直到算法收敛为止。最终,聚类中心将作为数据点的标签,每个数据点将被划分到与其最相似的聚类中心。
AP聚类的优点是不需要预先设定聚类簇的个数,可以自动发现数据集中的聚类结构。然而,由于其计算和存储相似性矩阵的复杂性,AP聚类对于大规模数据集的处理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其依赖于阈值的选择,AP聚类的结果对于参数的选择较为敏感。
相关问题
我所说的AP聚类全称为Affinity propagation,请你结合我第一次提问的要求重新给我代码
好的,对于Affinity Propagation(AP)聚类,它是一种基于实例间的相似度选择“消息传递”策略的无监督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利用`sklearn.cluster.AffinityPropagation`直接进行聚类,而不需要手动计算AP分数。以下是修改后的代码:
```python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KeyedVectors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AffinityPropagation
import numpy as np
# ...(同上,加载词向量和数据部分)
# 使用Affinity Propagation进行聚类
ap = AffinityPropagation(damping=0.8, preference=-10 * X.shape[1])
labels = ap.fit_predict(X) # 模型训练并获得聚类标签
# 创建字典存储聚类结果
cluster_dict = defaultdict(list)
for i, (word, label) in enumerate(zip(data, labels)):
cluster_dict[str(label)].append(word)
# 写入聚类结果到新的txt文件
output_file = 'D:\\Modeling code\\工作代码\\jieba分词\\特征构造\\affinity_propagation_result.txt'
with open(output_file, 'w', encoding='utf-8') as out:
for cluster_id, words in cluster_dict.items():
out.write(f'聚类代表词: {"(平均值)" if "mean" in dir(ap.cluster_centers_[int(cluster_id)]) else words[0]}, '
f'聚在一类的词: {", ".join(words)}\n')
#
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
### 回答1:
Affinity Propagation是一种聚类算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或“亲和力”,自动发现数据点的聚类结构。与一些传统聚类算法不同,Affinity Propagation不需要预先设定聚类数量,因此适用于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聚类。
### 回答2:
Affinity Propagation是一种聚类算法,它是基于信息传播的想法而设计出来的。它通过信息传播的过程来寻找相似性较高的数据点,并把它们聚到一起。跟其他聚类算法不同的是, Affinity Propagation没有预先设定簇的数量。在归纳出每个点与其他点的相似性分数以后,它会自动收敛。
Affinity Propagation的核心是“相似性矩阵”,相似性矩阵包含了每个数据点与其他点的相似性分数。这个相似性分数可以定义为如何衡量两个数据点相似或不相似的度量方法,例如欧几里得距离、余弦相似度、相关系数等。算法从中随机地选择了一个样本点,然后开始将每个点与这个样本点进行比较。将样本点作为聚类中心,并构建一些信息传递的规则(kernels),通过不断更新候选聚类中心,最终选出一些合适的聚类中心,在每个聚类中心下进行更细致的分组。
与k-means相比,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的数量,而是根据数据自身的相似性来确定聚类数量,减轻了人为干预的工作量。
其次,相对于k-means来说,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的计算效率要低一些,但在多数情况下更加准确,且可以保证收敛性。
最后,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对数据的分布不必要求是凸集, 比如聚类后产生的簇是非线性的,效果也会很好。
总结一下,Affinity Propagation算法是一种新兴的聚类算法,在处理一些复杂数据集上获得了不错的表现,然而相对过程比其他聚类算法稍微繁琐一些。因此,合适的算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 回答3:
Affinity propagation是一种聚类算法,它是基于消息传递的方法来实现的,与传统的聚类算法如K-means等不同,它不需要事先定义聚类簇的个数,而是对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计算,从而确定簇心,最终将数据点分配到簇中。该算法适用于数据点数量较多时,特别是当数据点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时效果非常好。
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在处理数据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其主要优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不需要预先设定聚类中心的个数,而且能够自动判断聚类中心的个数。在传统的聚类算法中,需要先设定聚类簇的个数,但是这样的设定往往需要先验知识或者是通过试错法来完成,对于数据结构未知或者是簇的个数会随着数据变化而变化的数据集来说,这种预先设定簇个数的聚类算法,显然无法很好地适应。
2. 能够处理非线性可分问题。对于传统的线性聚类算法,数据点的分类往往是在经过了线性变化之后才能很好地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能力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尤其是对于非线性可分问题来说,就需要通过更加高级的聚类算法来进行分析。
3. 能够自适应地调整聚类中心和簇的分配。在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过程中,会同时计算出每个点作为聚类中心的概率和每个点与聚类中心之间的相似度值,然后根据这两者之和来确定真正的聚类中心,并分配数据点到相应的簇中。因此,该算法在对于簇的分配方面较为灵活,能够快速适应数据的变化。
总之,Affinity propagation聚类是一种基于消息传递的聚类算法,具有自动确定聚类中心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非线性可分问题,因此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该算法更加适合进行数据分析和聚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