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中,1号驱动将结构体依次放入队列中,然后2号驱动依次读取队列中的结构体,并将其中的成员赋值,这个队列是公有的,那么1号驱动将如何知道这个成员是否被更改了,给出详细代码,
时间: 2024-02-26 13:57:54 浏览: 55
Linux 驱动工作原理和代码解读
4星 · 用户满意度95%
为了实现在公有队列中传递数据结构体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可以使用读写自旋锁和原子变量来实现。在1号驱动中,写入数据结构体时需要先获取写自旋锁,并在数据结构体中设置一个原子变量用于记录成员是否被更改。在2号驱动中,读取数据结构体时需要先获取读自旋锁,并检查原子变量是否被更改,如果被更改则进行相应的处理。这样可以保证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在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避免了数据的冲突。
下面是示例代码:
在1号驱动中:
```c
#include <linux/spinlock.h>
#include <asm/atomic.h>
struct my_data {
atomic_t flag;
int num;
char str[20];
};
struct my_data my_queue[10];
DEFINE_RWLOCK(my_lock);
void write_data(struct my_data data) {
write_lock(&my_lock);
atomic_set(&data.flag, 1);
my_queue[0] = data;
write_unlock(&my_lock);
}
```
在2号驱动中:
```c
#include <linux/spinlock.h>
#include <asm/atomic.h>
struct my_data {
atomic_t flag;
int num;
char str[20];
};
struct my_data read_data(void) {
struct my_data data;
read_lock(&my_lock);
data = my_queue[0];
if (atomic_read(&data.flag) == 1) {
// 成员被更改,进行相应的处理
}
read_unlock(&my_lock);
return data;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my_data`的结构体,并定义了一个大小为10的公有队列`my_queue`。在1号驱动中,我们使用`write_lock`函数获取写自旋锁,然后设置数据结构体中的原子变量为1,表示成员已经被更改。在2号驱动中,我们使用`read_lock`函数获取读自旋锁,然后检查原子变量是否被更改,如果被更改则进行相应的处理,最后释放锁。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