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聚类算法实验分析
时间: 2023-12-14 12:33:22 浏览: 112
kmeans聚类算法概念及举例分析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下面是一个K-means聚类算法的实验分析过程:
1.准备数据集
首先,需要准备一个数据集,该数据集应该包含多个数据点,每个数据点应该有多个特征。例如,可以使用sklearn库中的make_blobs函数生成一个随机数据集。
2.确定簇的数量K
在K-means算法中,需要指定簇的数量K。可以使用肘部法则来确定K的值。肘部法则是通过绘制不同K值下的误差平方和(SSE)与K值的折线图来确定K值的。当K值增加时,SSE会减小,但是减小的速度会变慢。当K值增加到某个值时,SSE的下降速度会急剧减缓,形成一个肘部。这个肘部所对应的K值就是最佳的K值。
3.初始化质心
在K-means算法中,需要随机初始化K个质心。可以使用numpy库中的random函数来随机初始化质心。
4.计算距离并分配数据点
对于每个数据点,需要计算它与每个质心之间的距离,并将该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中。
5.重新计算质心
对于每个簇,需要重新计算该簇的质心。可以使用numpy库中的mean函数来计算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值,从而得到新的质心。
6.重复步骤4和5,直到质心不再改变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重复执行步骤4和5,直到质心不再改变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可以设置一个最大迭代次数来避免算法陷入死循环。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实现K-means聚类算法的例子:
```python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numpy as np
# 生成随机数据集
X, y = make_blobs(n_samples=100, centers=3, n_features=2, random_state=42)
# 初始化质心
k = 3
centroids = X[np.random.choice(X.shape[0], k, replace=False)]
# 迭代次数
max_iter = 100
for i in range(max_iter):
# 计算距离并分配数据点
distances = np.sqrt(((X - centroids[:, np.newaxis])**2).sum(axis=2))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0)
# 重新计算质心
for j in range(k):
centroids[j] = X[labels == j].mean(axis=0)
# 输出聚类结果
print(labels)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