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级缓存中,L1 Cache不命中时,L2 Cache返回的读数据是直接返回到L1 Cache的存储还是返回到L1 Cache的控制器里
时间: 2023-11-15 15:41:14 浏览: 141
当 L1 Cache 发生不命中时,L2 Cache 会将缓存块返回给 L1 Cache 的控制器,而不是直接返回到 L1 Cache 的存储。这是因为 L1 Cache 和 L2 Cache 的访问速度有很大差异,L2 Cache 的访问速度比 L1 Cache 慢得多,将数据返回到 L1 Cache 的控制器能更好地协调 L1 Cache 和 L2 Cache 的访问,提高系统性能。在 L1 Cache 的控制器接收到数据后,会将数据存储到 L1 Cache 中,以便下一次访问时能够从 L1 Cache 直接获取数据,避免再次发生不命中。
相关问题
用矩阵乘向量的方式来优化两个10x10矩阵相乘的C代码,并分析优化后的 Cache 的命中率/不命中率
优化前的代码可能类似于以下形式:
```c
void matmul(int A[][10], int B[][10], int C[][10]) {
for (int i = 0; i < 10; ++i) {
for (int j = 0; j < 10; ++j) {
int sum = 0;
for (int k = 0; k < 10; ++k) {
sum += A[i][k] * B[k][j];
}
C[i][j] = sum;
}
}
}
```
可以使用矩阵乘向量的方式来优化这段代码,具体来说,可以将矩阵B进行转置,然后将每一行的元素依次存放到一个数组中,记为`B_row_major`。这样,计算矩阵乘积时,可以将矩阵B的每一列看作一个向量,然后用这个向量与矩阵A的每一行进行点积运算,得到矩阵C的一个元素。由于矩阵B的每一列对应于数组`B_row_major`的一个连续子序列,因此可以采用一维数组的方式来存储矩阵B,从而利用 CPU 缓存来提高访问效率。具体代码如下:
```c
void matmul_opt(int A[][10], int B[][10], int C[][10]) {
int B_row_major[100];
for (int j = 0; j < 10; ++j) {
for (int i = 0; i < 10; ++i) {
B_row_major[j*10+i] = B[i][j];
}
}
for (int i = 0; i < 10; ++i) {
for (int j = 0; j < 10; ++j) {
int sum = 0;
for (int k = 0; k < 10; ++k) {
sum += A[i][k] * B_row_major[j*10+k];
}
C[i][j] = sum;
}
}
}
```
接下来考虑优化后的代码的 Cache 命中率/不命中率。
由于矩阵A和矩阵B的大小都是10x10,因此它们的总大小为800字节。由于这两个矩阵是按行存储的,因此对它们的访问模式是局部性较好的,可以通过 CPU 缓存来提高访问效率。在计算矩阵乘积时,矩阵B被转置并存储到了一个一维数组`B_row_major`中。由于这个数组是按行存储的,因此对它的访问模式也是局部性较好的。在计算矩阵乘积时,每次取出一个矩阵A的一行和矩阵B的一列进行计算,因此矩阵A和矩阵B_row_major的访问模式也是局部性较好的。
考虑 CPU 的缓存结构,一般来说,它是由多级缓存组成的。以 Intel Core i7 8700K 为例,它的 L1 缓存大小为32KB,L2 缓存大小为256KB,L3 缓存大小为12MB。在这个例子中,由于数据量较小,可以将矩阵A、矩阵B、数组B_row_major和矩阵C全部存储到 L1 缓存中。因此,对这些数据的访问都可以在 L1 缓存中完成,命中率应该是非常高的,接近甚至等于100%。
综上所述,通过矩阵乘向量的方式来优化矩阵乘积的代码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效率,并且在本例中,由于数据量较小,也可以获得非常高的缓存命中率。
在SandyBridge架构中,CPU Cache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数据预读技术的应用和优化策略是什么?
SandyBridge架构中的CPU Cache利用了现代处理器设计的核心优势,通过多级缓存层次结构来提高性能。首先,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局部性原理,通过L1、L2和L3等不同层次的Cache来存储最频繁访问的数据和指令。L1 Cache最快但容量最小,直接集成在CPU核心内部;L2 Cache容量稍大,通常也是每个核心独有;而L3 Cache作为共享资源,容量更大但访问速度较慢。Cache的层次结构设计使得处理器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快速找到所需数据,从而减少等待内存响应的时间。
参考资源链接:[深入理解CPU Cache:从基础到高级概念](https://wenku.csdn.net/doc/7v9r2fhqgz?spm=1055.2569.3001.10343)
在SandyBridge架构中,数据预读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预读技术指的是通过预测程序接下来将要访问的数据并提前将其加载到Cache中的技术。例如,处理器可能会基于程序访问数据的历史模式来预测接下来的操作,并通过预取指令将数据预先加载到Cache中。这可以显著减少因缓存未命中导致的数据访问延迟,提高整体的性能表现。
优化策略包括合理设计替换算法和使用有效的预读算法。替换算法如LRU能够有效管理缓存中的数据,确保最不常用的数据被替换,而经常使用的数据得以保留。此外,硬件预读机制通常会与软件优化相结合,比如编译器优化指令顺序和循环展开,以进一步提高预读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对于特定应用程序和工作负载,可能需要调整这些策略以达到最优性能。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SandyBridge架构下的CPU Cache及数据预读技术,推荐阅读《深入理解CPU Cache:从基础到高级概念》。这本书详细讲解了Cache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替换算法、一致性问题、多级层次结构和数据预读技术等内容,全面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知识点。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如何分析和优化CPU Cache性能,为提升程序运行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源链接:[深入理解CPU Cache:从基础到高级概念](https://wenku.csdn.net/doc/7v9r2fhqgz?spm=1055.2569.3001.1034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