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递归算法pl-true?
时间: 2023-11-10 15:02:59 浏览: 107
pl-true? 是一个递归算法,用于判断一个逻辑推理句子是否为真。
这个算法的实现依赖于一些先决条件。首先,我们需要提供一个包含逻辑推理句子的知识库,其中包含已知的逻辑事实和规则。其次,我们需要提供一个查询,即我们想要验证的逻辑推理句子。
现在来看看pl-true? 的实现:
1. 如果查询是一个原子句子(即没有逻辑连接词),我们需要在知识库中查找该原子句子是否为真。如果知识库中包含该原子句子,那么返回真;否则返回假。
2. 如果查询是一个否定句(以“not”开始),那么我们需要递归地判断它所否定的句子是否为假。如果被否定的句子为假,那么查询为真;否则查询为假。
3. 如果查询是一个合取句(以“and”开始),那么我们需要递归地判断其中的每个子句是否为真。如果所有子句都为真,那么查询为真;否则查询为假。
4. 如果查询是一个析取句(以“or”开始),那么我们需要递归地判断其中的每个子句是否为真。如果至少有一个子句为真,那么查询为真;否则查询为假。
5. 如果查询是一个蕴含句(以“implies”开始),那么我们需要递归地判断前提和结论是否为真。如果前提为真且结论为假,那么查询为假;否则查询为真。
6. 最后,如果查询包含其他的逻辑连接词,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连接词的定义来递归地判断查询的真假情况。
通过递归地判断查询的真假,pl-true? 可以帮助我们验证逻辑推理句子的真实性。这种递归算法的实现方式使得它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逻辑情况,并且可以根据查询的结构递归地确定查询的真假。
相关问题
写一个递归算法 pl-true?(s,m),它返回 me 当且仅当语句s 在模型 m 中为真(其 中 m
递归算法 pl-true?(s, m) 的目标是判断语句 s 在模型 m 中是否为真。这里的模型 m 是一个包含了不同命题变量的真值赋值。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语句 s 的结构。假设 s 是一个由命题符号 p, q, r, ... 和逻辑连接词如与、或、非等构成的命题公式。每个命题符号可以是真(T)或假(F)。
我们可以定义以下递归算法 pl-true?(s, m):
1. 如果 s 是一个命题符号 p,则返回 m 中 p 的真值。
2. 如果 s 的形式是 (not p),则返回 pl-true?(p, m) 的否定。
3. 如果 s 的形式是 (and p q),则返回 pl-true?(p, m) 和 pl-true?(q, m) 的逻辑与。
4. 如果 s 的形式是 (or p q),则返回 pl-true?(p, m) 和 pl-true?(q, m) 的逻辑或。
5. 如果 s 的形式是 (implies p q),则返回如果 pl-true?(p, m) 为假或 pl-true?(q, m) 为真,则返回真,否则返回假。
6. 如果 s 的形式是 (iff p q),则返回如果 pl-true?(p, m) 和 pl-true?(q, m) 均为真或均为假,则返回真,否则返回假。
7. 如果 s 的形式是 (xor p q),则返回如果 pl-true?(p, m) 和 pl-true?(q, m) 的结果不同,则返回真,否则返回假。
通过递归调用以上步骤,最终可以确定语句 s 在模型 m 中的真值。
需要注意的是,该算法需要预先定义好每个命题符号在模型 m 中的真值赋值。递归算法的出口是对命题符号真值的查找,而非对整个算法的递归调用的终止。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模型 m 和语句 s 进行适当的定义和调整。
这个递归算法充分利用了数学中的归纳思想,通过将大问题拆分为相对较小的子问题,并基于子问题的解递归地构建问题的解。这种算法通常在逻辑推理、数学证明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孤立森林算法matlab代码
下面是孤立森林的MATLAB代码实现,其中包括了孤立树和孤立森林的实现:
```matlab
function [IForest, Outliers] = iForest(X, nTrees, sampleSize)
% X: 输入的数据集,每一行表示一个样本
% nTrees: 孤立森林中包含的孤立树数目
% sampleSize: 每个孤立树中包含的样本数目
% IForest: 输出的孤立森林,包含nTrees棵孤立树
% Outliers: 输出的异常值,其中每个元素表示该样本的异常得分
if nargin < 3
sampleSize = 256;
end
if nargin < 2
nTrees = 100;
end
[nSamples, nFeatures] = size(X);
% 构造孤立森林
IForest = cell(nTrees, 1);
for i = 1:nTrees
IForest{i} = iTree(X, sampleSize, 0);
end
% 计算异常得分
Outliers = zeros(nSamples, 1);
for i = 1:nSamples
hTemp = 0;
for j = 1:nTrees
hTemp = hTemp + pathLength(X(i,:), IForest{j});
end
Eh = hTemp/nTrees;
c = cValue(sampleSize);
Outliers(i) = 2^(-Eh/c);
end
end
function Tree = iTree(X, sampleSize, height)
% 构造孤立树
[nSamples, nFeatures] = size(X);
if height >= 30 || nSamples <= 1
% 树的高度达到设定的最大值,或者样本数小于等于1
Tree = struct('left', [], 'right', [], 'splitAttr', [], 'splitValue', [], 'size', nSamples, 'height', height);
return;
end
% 随机选择一个属性和一个分割值
splitAttr = randi(nFeatures, 1);
splitValue = min(X(:,splitAttr)) + rand(1)*(max(X(:,splitAttr))-min(X(:,splitAttr)));
% 选择子样本集
if nSamples > sampleSize
% 如果样本数大于设定的子样本集大小,则随机选择子样本集
subIdx = randperm(nSamples, sampleSize);
Xsub = X(subIdx,:);
else
% 如果样本数小于等于设定的子样本集大小,则使用全部样本
Xsub = X;
end
% 递归构造左子树和右子树
idxLeft = Xsub(:,splitAttr) < splitValue;
idxRight = Xsub(:,splitAttr) >= splitValue;
Tree = struct('left', iTree(Xsub(idxLeft,:), sampleSize, height+1), 'right', iTree(Xsub(idxRight,:), sampleSize, height+1), 'splitAttr', splitAttr, 'splitValue', splitValue, 'size', nSamples, 'height', height);
end
function pl = pathLength(X, Tree)
% 计算样本X在孤立树Tree中的路径长度
pl = 0;
while true
if isempty(Tree.left) && isempty(Tree.right)
% 叶子节点
pl = pl + cValue(Tree.size);
break;
end
if X(Tree.splitAttr) < Tree.splitValue
Tree = Tree.left;
else
Tree = Tree.right;
end
pl = pl + 1;
end
end
function c = cValue(n)
% 计算c(n)
if n <= 1
c = 0;
else
c = 2*harmlog(n-1) - 2*(n-1)/n;
end
end
function h = harmlog(n)
% 计算调和平均数的对数
h = 0;
for i = 1:n
h = h + 1/i;
end
h = log(h);
end
```
其中,`iTree`函数用于构造孤立树,`pathLength`函数用于计算样本在孤立树中的路径长度,`cValue`函数用于计算c(n),`harmlog`函数用于计算调和平均数的对数,`iForest`函数用于构造孤立森林以及计算异常得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