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random.seed(123) msk = np.random.rand(len(data)) < 0.8 train_data = data[msk].reset_index(drop=True) test_data = data[~msk].reset_index(drop=True)这段代码什么意思
时间: 2023-11-30 13:02:25 浏览: 163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数据集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具体来说,它的实现过程如下:
1. 使用NumPy中的随机数生成器np.random.seed(123)进行随机数种子的设置。这样可以保证每次运行代码时得到的随机数序列是一样的,以确保结果的可重复性。
2. 使用np.random.rand(len(data))生成一个长度为数据集大小的随机数数组。这个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是0到1之间的随机数。
3. 将上一步生成的随机数数组与0.8进行比较,得到一个长度为数据集大小的布尔值数组msk。如果随机数小于0.8,则对应位置为True,否则为False。
4. 使用msk数组对数据集进行索引,得到训练集train_data和测试集test_data。具体来说,msk中为True的元素对应的数据会被选入训练集中,而msk中为False的元素则会被选入测试集中。
5. 使用reset_index(drop=True)方法对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重置索引,以确保索引是从0开始连续的整数。这样有助于后续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相关问题
print(np.sum(msk)) self.det_thread.msk = msk
这是一个 Python 代码片段,其中包括两行代码。第一行使用 NumPy 库中的 `sum` 函数对变量 `msk` 进行求和操作,并将结果打印到控制台。第二行代码将变量 `msk` 赋值给了 `self.det_thread.msk`。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使用了 `np`,这意味着 NumPy 库已经被导入了。如果你想要执行这段代码,需要在代码前面加上 `import numpy as np`,并且确保 `msk` 和 `self.det_thread.msk` 这两个变量都已经被正确地定义和初始化。
MD_STATUS SPI_MasterSend(uint8_t *const tx_buf, uint16_t tx_num) { MD_STATUS status = MD_OK; *tx_buf = (*tx_buf << 1) | 0x80; if (tx_num < 1U) { status = MD_ERROR; } else { SPI->SPIM |= _0040_SPI_RECEPTION_TRANSMISSION | _0008_SPI_BUFFER_EMPTY; /* transmission mode */ #ifdef SPI_WITH_DMA /* write transfer data with DMA */ DMAVEC->VEC[DMA_VECTOR_SPI] = CTRL_DATA_SPI; DMAVEC->CTRL[CTRL_DATA_SPI].DMACR = (0 << CTRL_DMACR_SZ_Pos) | (0 << CTRL_DMACR_CHNE_Pos) | (0 << CTRL_DMACR_DAMOD_Pos) | (1 << CTRL_DMACR_SAMOD_Pos) | (0 << CTRL_DMACR_MODE_Pos); DMAVEC->CTRL[CTRL_DATA_SPI].DMBLS = 1; DMAVEC->CTRL[CTRL_DATA_SPI].DMACT = tx_num - 1; DMAVEC->CTRL[CTRL_DATA_SPI].DMRLD = tx_num - 1; DMAVEC->CTRL[CTRL_DATA_SPI].DMSAR = (uint32_t)(tx_buf + 1); DMAVEC->CTRL[CTRL_DATA_SPI].DMDAR = (uint32_t)&SPI->SDRO; /* init DMA registers */ CGC->PER1 |= CGC_PER1_DMAEN_Msk; DMA->DMABAR = DMAVEC_BASE; DMA->DMAEN1 |= (1 << DMA_VECTOR_SPI % 8); #endif #ifdef SPI_WITH_DMA g_spi_tx_count = 1; /* send data count */ gp_spi_tx_address = tx_buf; /* send buffer pointer */ #else printf("3333333333333\n"); g_spi_tx_count = tx_num; /* send data count */ gp_spi_tx_address = tx_buf; /* send buffer pointer */ printf("gp_spi_tx_address==%p\n",gp_spi_tx_address); printf("4444444444444444\n"); #endif SPI_Start(); printf("........."); SPI->SDRO = *gp_spi_tx_address; /* started by writing data to SDRO */ printf("77777777777777777\n"); gp_spi_tx_address++; g_spi_tx_count--; } return (status); }解释一下这个代码
这段代码是一个SPI主机发送数据的函数。函数接收两个参数,一个是指向要发送数据的缓冲区的指针`tx_buf`,另一个是要发送的数据的数量`tx_num`。
首先,代码将缓冲区中的第一个数据做了一些处理,将其左移1位并将最高位置为1,然后赋值给原来的位置。这个操作可能是为了设置SPI传输的某些特殊标志位。
接下来,代码检查`tx_num`是否小于1,如果是,则将`status`设置为`MD_ERROR`,表示发送错误。否则,代码将设置SPI控制寄存器的相关位,使其进入传输模式。
接着,代码判断是否使用DMA进行数据传输。如果使用DMA,则进行一系列DMA相关的设置,并启动DMA传输。如果不使用DMA,则设置`g_spi_tx_count`为要发送的数据量,设置`gp_spi_tx_address`为要发送数据的指针。
然后,代码调用`SPI_Start()`函数开始SPI传输。
最后,代码将第一个要发送的数据写入SPI数据寄存器,并递增`gp_spi_tx_address`指针和递减`g_spi_tx_count`计数器,以便发送下一个数据。
最后,函数返回状态值`status`。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