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这段代码 def update_activation(i, pruned_model, activation, CBL_idx): next_idx = i + 1 if pruned_model.module_defs[next_idx]['type'] == 'convolutional': next_conv = pruned_model.module_list[next_idx][0] conv_sum = next_conv.weight.data.sum(dim=(2, 3)) offset = conv_sum.matmul(activation.reshape(-1, 1)).reshape(-1) if next_idx in CBL_idx: next_bn = pruned_model.module_list[next_idx][1] next_bn.running_mean.data.sub_(offset) else: next_conv.bias.data.add_(offset)
时间: 2024-04-20 14:26:22 浏览: 185
这段代码是用于更新激活值的函数。函数接受四个参数:`i` 表示当前层的索引,`pruned_model` 表示被修剪的模型,`activation` 表示当前层的激活值,`CBL_idx` 是一个列表,其中包含需要修剪的卷积层的索引。
首先,通过 `next_idx = i + 1` 计算下一层的索引。
然后,判断下一层的类型是否为卷积层。如果是卷积层,则执行下面的代码块。
在代码块中,首先获取下一层的卷积操作符 `next_conv`。然后,计算卷积核在空间维度上的和,即 `conv_sum = next_conv.weight.data.sum(dim=(2, 3))`。这是为了得到每个卷积核在该层输出特征图上的感受野大小。
接下来,通过矩阵乘法 `conv_sum.matmul(activation.reshape(-1, 1))` 将卷积核的感受野大小与当前层的激活值相乘,得到一个偏移量 `offset`。这个偏移量表示下一层的偏置项需要调整的大小。
然后,判断下一层是否在需要修剪的卷积层索引列表 `CBL_idx` 中。如果在列表中,则表示该层是 Batch Normalization 层,需要更新其 running_mean。通过 `next_bn = pruned_model.module_list[next_idx][1]` 获取下一层的 Batch Normalization 操作符,然后使用 `next_bn.running_mean.data.sub_(offset)` 减去偏移量来更新其 running_mean。
如果下一层不在需要修剪的卷积层索引列表中,则表示该层是普通的卷积层,需要更新其偏置项。通过 `next_conv.bias.data.add_(offset)` 将偏移量加到下一层的偏置项上。
综上所述,这段代码的作用是根据当前层的激活值和下一层的类型,来更新下一层的偏置项或 running_mean。这样可以保持模型在修剪过程中的准确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