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r = static_cast<int*>(&d);还有什么可以替换这个
时间: 2024-10-23 20:14:45 浏览: 10
在C++中,`static_cast`用于进行基本类型的显式转换,它是安全的,因为你知道你在做什么。除了`static_cast`,还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来进行相同的类型转换:
1. **C-style cast (reinterpret_cast)**:
```cpp
ptr = reinterpret_cast<int*>(&d);
```
`reinterpret_cast`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内存之间直接跳转,不做类型检查,所以使用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它可能导致二义性和潜在的数据损坏。
2. **C++11引入的const_cast**:
如果只是想解除`const`修饰符,而不需要做类型检查,可以这样做:
```cpp
const double* pd = &d; // 首先创建一个常量double指针
ptr = const_cast<int*>(pd);
```
但这通常不是好的实践,因为它打破了封装和常量规则,应尽量避免。
每个选择都有其特定的用途,使用哪种取决于具体的上下文和需求。在这个例子中,除非你知道`d`绝对是一个可以安全转换成`int`的值,否则`static_cast`是最推荐的选择。
相关问题
void *reader(void *arg) { int* ptr = static_cast<int*>(arg); int id = *ptr; //int id = *((int *)arg);//arg指向线程函数的参数指针,把arg转为int型指针并取指向的值赋值给便量id while (1) {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使用pthread库中的互斥锁保证并发访问资源的正确性 readers_count++; if (readers_count == 1) { // 第一个读者进入,需要占据共享资源 printf("读取器%d已输入并锁定了资源。\n", id); }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 读取共享资源,这里用 sleep 模拟读取操作 printf("Reader%d正在读取资源。\n", id); sleep(1); //sleep函数模拟读取操作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readers_count--; if (readers_count == 0) { // 最后一个读者退出时,需要释放共享资源 printf("读取器%d已退出并解锁资源。\n", id); }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 等待下一次读取操作 sleep(rand() % 5); } }
这段代码是一个读者线程函数,该函数用于模拟多个读者并发读取共享资源的情况。函数的参数 arg 是一个 void 类型的指针,指向线程函数的参数指针。函数的实现过程如下:
1. 将 void 类型的指针 arg 转换为 int 类型的指针,并将其赋值给指针变量 ptr。
2. 从 ptr 指向的内存中获取 int 值,赋值给变量 id,表示该读者的编号。
3. 进入一个无限循环,不断读取共享资源。
4. 在访问共享资源之前,先使用 pthread 库中的互斥锁保证并发访问资源的正确性。
5. 将读者计数器加 1,表示当前有一个读者正在读取共享资源。
6. 如果当前是第一个读者进入,则输出一条提示信息表示该读者已经占据了共享资源。
7. 解锁互斥锁,开始读取共享资源。这里使用 sleep 函数模拟读取操作。
8. 再次加锁互斥锁,将读者计数器减 1。
9. 如果当前是最后一个读者退出,则输出一条提示信息表示该读者已经释放了共享资源。
10. 解锁互斥锁,等待下一次读取操作,使用 sleep 函数模拟等待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该函数中使用了一个静态变量 readers_count 来记录当前正在读取共享资源的读者数目。同时,为了模拟读取操作,使用了 sleep 函数来等待一定的时间。
优化一下这段代码float star =0,end=0; if(directionFlag == DIRECTION_FLAG1::DOWN) { star = p0.y; end = p1.y; } if(directionFlag == DIRECTION_FLAG1::DOWN) { star = p1.y; end = p0.y; } for (int var = star; var < end; var++) { float x = 0; float y = var; if (var < 0) { y = 0; } else if (var > rows) { y = rows; } if (k != 0) { x = (y - b) / k; if (x > cols) { x = cols; } } else if (k == 0) { x = p0.x; } y_int = static_cast<int>(y); x_int = static_cast<int>(x); if (x_int < 0) { x_int = 0; } else if (x_int >= cols) { x_int = cols - 1; } int data = inputImg.ptr<uchar>(y_int)[x_int]; PointX.push_back(x); PointY.push_back(y); Gray.push_back(data); }
这段代码可以进行如下优化:
1. 在第一个 if 语句中,应该是判断 directionFlag 是否等于 DIRECTION_FLAG1::UP,而不是再次判断是否等于 DIRECTION_FLAG1::DOWN。
2. 在 for 循环中,var 的增量应该是 1,否则会导致死循环。
3. 在 if (var > rows) 中,应该是 rows - 1,否则会越界。
4. 在 if (x > cols) 中,应该是 cols - 1,否则会越界。
优化后的代码如下:
float star = 0, end = 0;
if (directionFlag == DIRECTION_FLAG1::DOWN)
{
star = p0.y;
end = p1.y;
}
else if (directionFlag == DIRECTION_FLAG1::UP)
{
star = p1.y;
end = p0.y;
}
for (int var = star; var < end; var++)
{
float x = 0;
float y = var;
if (var < 0)
{
y = 0;
}
else if (var >= rows)
{
y = rows - 1;
}
if (k != 0)
{
x = (y - b) / k;
if (x >= cols)
{
x = cols - 1;
}
}
else if (k == 0)
{
x = p0.x;
}
y_int = static_cast<int>(y);
x_int = static_cast<int>(x);
if (x_int < 0)
{
x_int = 0;
}
else if (x_int >= cols)
{
x_int = cols - 1;
}
int data = inputImg.ptr<uchar>(y_int)[x_int];
PointX.push_back(x);
PointY.push_back(y);
Gray.push_back(data);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