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一个30人的班级,用汉语拼音表示学生姓名,要求以学生姓名为关键字设计一个哈希表,采用除留余数法构造哈希函数,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并且按姓名在哈希表中查询学生的位置和成绩信息,将其输出到显示器上。
时间: 2023-04-14 16:04:16 浏览: 92
这是一个关于哈希表的问题,要求我们用学生姓名作为关键字设计哈希表。班级有30个学生,我们可以用汉语拼音表示他们的姓名。为了构造哈希函数,我们采用除留余数法。同时,为了处理冲突,我们采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要求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
在哈希表中查询学生的位置和成绩信息,然后将其输出到显示器上。
相关问题
哈希表设计, 假设有一个30人的班级,用汉语拼音表示学生姓名,要求以学生姓名为关键字设计一个哈希表,采用除留余数法构造哈希函数,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并且按姓名在哈希表中查
### 回答1:
找学生信息时,需要先将学生姓名转换为对应的哈希表索引。由于班级人数为30人,可以选择哈希表大小为31,即31个槽位。采用除留余数法构造哈希函数,即将学生姓名的每个字母的ASCII码相加,再对哈希表大小取余数,得到对应的哈希表索引。
例如,学生姓名为"zhangsan",将每个字母的ASCII码相加得到122+104+97+110+103+115+97+110=858,对31取余数得到哈希表索引为10。
如果发生冲突,采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即在哈希表中查找下一个空槽位,直到找到一个空槽位或者查找次数达到上限。为了保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需要将哈希表大小设置为至少2倍以上的素数,例如67。
按姓名在哈希表中查找学生信息时,先将学生姓名转换为对应的哈希表索引,然后在该索引处查找学生信息。如果该位置为空,则说明该学生不存在;如果该位置不为空,但学生姓名与要查找的姓名不匹配,则需要继续在下一个位置查找,直到找到匹配的学生信息或者查找次数达到上限。
### 回答2:
哈希表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它通过散列函数将关键字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以实现快速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对于给定的学生姓名,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哈希函数,将其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哈希表的大小。由于班级中有30个学生,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较小的素数作为哈希表的大小。例如,选择哈希表大小为31,这样可以确保哈希函数可以将所有学生姓名映射到0到30之间的位置。
接着,我们需要设计哈希函数。采用除留余数法是一种常用的哈希函数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将关键字转换为一个整数,然后使用取模运算将其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假设学生姓名的拼音长度不超过10个字母,我们可以将每个字母转换为其在字母表中的编号,然后将这些编号相加得到一个整数。例如,对于"zhangsan"这个姓名,可以将其转换为"2610"这个整数。然后,我们可以使用取模运算将其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例如,对于哈希表大小为31,可以使用2610%31=22将其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22。
当出现哈希冲突时,我们可以使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具体而言,当发现某个位置已经被占用时,我们可以向后依次探测下一个位置,直到找到一个空闲位置为止。例如,当"zhangsan"这个姓名被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22,并且该位置已经被占用时,我们可以依次查找位置23、24、25等,直到找到一个空闲位置。
为了保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装填因子。装填因子是哈希表中已有元素个数与哈希表大小的比值。对于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当装填因子过高时,会导致探测时间增加,从而影响查找效率。一般而言,适当选择装填因子在0.7以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冲突。因此,我们可以选择哈希表大小为31,装填因子为0.6左右,这样可以保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
最后,按姓名在哈希表中查时,我们可以先将姓名转换为整数,然后使用哈希函数将其映射到哈希表中的位置。如果该位置已经被占用,我们可以依次探测后面的位置,直到找到匹配的姓名或者遇到空闲位置为止。如果找到匹配的姓名,就返回该位置对应的学生记录;否则,就表示该学生不存在。
### 回答3:
哈希表是一种高效的数据结构,能够在以常数时间复杂度进行插入、查找、删除等操作,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设计哈希表需要注意几个方面,包括哈希函数的设计、冲突处理、哈希表的大小和负载因子等。
本题中,需要以学生姓名为关键字构造哈希表。由于学生姓名是字符串类型,可以采用除留余数法进行哈希函数的设计。具体而言,可以将每个学生姓名中的字符ASCII码值相加,将和除以哈希表的大小取余作为哈希值。例如,如果哈希表大小为10,学生姓名为“zhangsan”,则哈希值为(122+97+104+97+110+103+115+97+110)%10=8。
在哈希表插入时,可能会产生冲突,即两个或更多的学生姓名哈希值相同。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具体而言,当发现哈希值冲突时,就沿着哈希表的下一个位置探测,直到找到空闲位置为止。如果探测到了哈希表的末尾,就绕回哈希表的开头继续探测。
为了保证查找的效率,哈希表的平均查找长度上限应该不大于2。因此,可以根据学生人数和哈希表大小来选择合适数值。
最后,按照姓名在哈希表中查找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计算学生姓名的哈希值;
2.在哈希表中查找该哈希值对应的位置;
3.如果该位置为空,表示没有该学生;
4.如果该位置的学生姓名与要查找的姓名相同,表示找到了;
5.否则,沿着下一个位置继续查找,直到找到空闲位置或者找到了该学生。
假设有一个30人的班级,用汉语拼音表示学生姓名,要求以学生姓名为关键字设计一个哈希表,采用除留余数法构造哈希函数,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处理冲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2。并且按姓名在哈希表中查询学生的位置和
对于这个班级的学生姓名,我们可以用拼音表示,例如:
zhāng sān, lǐ sì, wáng wǔ, zhào liù, chén qī, ...
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哈希表,以学生姓名为关键字。我们可以选择除留余数法作为哈希函数,例如:
hash(name) = sum(ord(c) for c in name) % 30
其中,ord(c) 表示字符 c 的 ASCII 码值,sum 表示求和。这个哈希函数将学生姓名的 ASCII 码值相加,并对 30 取余,得到一个在 到 29 之间的整数,作为该学生在哈希表中的位置。
如果两个学生的姓名映射到同一个位置,就会发生冲突。为了处理冲突,我们可以采用线性探测再散列法。具体来说,如果第 i 个位置已经被占用,就尝试查找第 i+1, i+2, i+3, ... 个位置,直到找到一个空闲位置或者查找次数超过了哈希表的大小。如果查找次数超过了哈希表的大小,就说明哈希表已经满了,需要重新构建。
为了保证平均查找长度上限为 2,我们需要调整哈希表的大小和哈希函数。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质数作为哈希表的大小,例如 31,这样可以保证除留余数法的效果更好。同时,我们需要调整哈希函数,使得冲突的概率更小。例如,我们可以将哈希函数改为:
hash(name) = (sum(ord(c) for c in name) * 31 + ord(name[])) % 31
其中,ord(name[]) 表示姓名的第一个字符的 ASCII 码值,乘以 31 是为了增加随机性。这个哈希函数将学生姓名的 ASCII 码值相加,并乘以 31,再加上姓名的第一个字符的 ASCII 码值,最后对 31 取余,得到一个在 到 30 之间的整数,作为该学生在哈希表中的位置。
现在,我们可以按照学生姓名在哈希表中查询学生的位置。例如,如果要查询张三的位置,可以计算出 hash("zhāng sān") = 23,然后查找哈希表的第 23 个位置,如果该位置为空,就说明哈希表中不存在张三;如果该位置已经被占用,就需要进行线性探测,直到找到张三或者查找次数超过了哈希表的大小。如果查找次数超过了哈希表的大小,就说明哈希表中不存在张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