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解释 if iterm==iter_max sita_c=0; [z,c]=hebi(z,sita_c,c,class_n); break elseif c<=K/2 %分裂 z_temp=z;num=0; for i=1:c [flag,z_new(i).z,c]=fengli(class(i).x,z_temp(i,:),c,K,sita_s,d(i),d_mean,class_n(i),sita_N); if flag~=0 z(i,:)=zeros(1,c1); num=num+1; z=[z;z_new(i).z]; end end %z=del_zeros(z);%没有这个函数?屏蔽之,除去矩阵中的零元素行的函数 z(all(z==0,2),:)=[]; if num~=0 iterm=iterm+1; else [z,c]=hebi(z,sita_c,c,class_n); iterm=iterm+1; end elseif c>=2*K||rem(iterm,2)==0 %合并 [z,c]=hebi(z,sita_c,c,class_n); iterm=iterm+1; end end
时间: 2024-03-14 15:49:36 浏览: 57
iTerm2-3_4_3.7z
这段代码实现的是一个聚类算法,具体的算法名称和细节需要看完整代码才能确定。
在代码中,if语句的第一行判断当前迭代次数是否达到最大值,如果达到则停止迭代并退出循环;第二行则将一个参数 `sita_c` 设为0,然后调用 `hebi()` 函数进行合并,其中 `z` 是当前聚类结果的中心点,`c` 是当前聚类数,`class_n` 是每个聚类中数据点的数量。
elseif 语句中,第一行判断当前聚类数是否小于等于 `K/2`,如果是则进行分裂操作;第二行判断当前聚类数是否大于等于 `2K` 或者迭代次数是否为偶数,如果是则进行合并操作。
在分裂操作中,首先将 `z` 的一个备份保存到 `z_temp` 中,然后对每个聚类进行分裂,调用 `fengli()` 函数进行分裂操作,并将分裂得到的结果保存到 `z_new` 中。如果分裂操作成功,则将 `z` 中对应的聚类中心点清零,并将分裂得到的新聚类中心点加入到 `z` 中。最后将矩阵中的零元素行删除,并更新迭代次数。
在合并操作中,直接调用 `hebi()` 函数进行合并,并更新迭代次数。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有一行被注释掉了 `z=del_zeros(z);`,可能是因为没有这个函数或者是因为被屏蔽掉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