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init_size = opt.img_size // 4 self.l1 = nn.Sequential(nn.Linear(opt.latent_dim, 128 * self.init_size ** 2)) self.conv_blocks = nn.Sequential( #请参见read_me.pdf文件中关于生成网络的结果说明补充代码 *block(opt.latent_dim, 128, normalize=False), *block(128, 256), *block(256, 512), *block(512, 1024), nn.Linear(1024, int(np.prod(img_shape))), nn.Tanh()
时间: 2023-06-27 22:02:35 浏览: 119
这段代码是一个生成对抗网络(GAN)中的生成器部分。首先,`opt.img_size`是输入图像的大小,`self.init_size`是经过多次下采样后得到的 feature map 的大小。然后,`self.l1`是一个全连接层,将随机噪声 `opt.latent_dim` 映射到一个大小为 `128 * self.init_size ** 2` 的向量。接着,`self.conv_blocks`是一个包含若干个卷积块的序列,每个卷积块包含一个卷积层、一个批归一化层和一个激活函数,用于将输入的向量转换成一个三维张量。最后,通过一个全连接层和 tanh 激活函数将三维张量映射到输出图像的像素值范围内。
相关问题
解释这段代码def __init__(self):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 self.label_embedding = nn.Embedding(opt.n_classes, opt.n_classes) self.model = nn.Sequential(nn.Linear((opt.n_classes + int(np.prod(img_shape))), 512), nn.LeakyReLU(0.2), nn.Linear(512, 512), nn.Dropout(0.4), nn.LeakyReLU(0.2), nn.Linear(512, 512), nn.Dropout(0.4), nn.LeakyReLU(0.2), # TODO: 添加最后一个线性层,最终输出为一个实数 nn.Linear(512, 1) )
这是一个用于生成对抗网络(GAN)中的判别器(Discriminator)的初始化函数。GAN是一种机器学习模型,由一个生成器(Generator)和一个判别器组成,旨在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数据。在GAN中,判别器负责判断输入的数据(真实数据或生成器生成的数据)是否为真实数据。
在这个初始化函数中,首先调用了父类的初始化函数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之后定义了一个大小为 `opt.n_classes` 的嵌入层 `self.label_embedding`,用于将标签信息嵌入到模型中。
接下来,使用了一个包含多个线性层和激活函数的序列模型 `nn.Sequential()`,其中第一个线性层的输入大小为 `(opt.n_classes + int(np.prod(img_shape)))`,其中 `opt.n_classes` 表示标签数量,`np.prod(img_shape)` 表示真实数据的形状。后面的线性层和激活函数用于提取和学习输入数据的特征。
最后一个线性层的输出大小为1,用于输出一个实数,表示输入的数据是否为真实数据。此处的 TODO 提示需要添加一个最后一个线性层,是因为在这个代码段中,最后一个线性层还没有被添加。
解释这段代码class Discrimin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 self.label_embedding = nn.Embedding(opt.n_classes, opt.n_classes) self.model = nn.Sequential(nn.Linear((opt.n_classes + int(np.prod(img_shape))), 512), nn.LeakyReLU(0.2), nn.Linear(512, 512), nn.Dropout(0.4), nn.LeakyReLU(0.2), nn.Linear(512, 512), nn.Dropout(0.4), nn.LeakyReLU(0.2), nn.Linear(512, 1) ) def execute(self, img, labels): d_in = jt.contrib.concat((img.view((img.shape[0], (- 1))), self.label_embedding(labels)), dim=1) validity = self.model(d_in) return validity # 损失函数:平方误差 # 调用方法:adversarial_loss(网络输出A, 分类标签B) # 计算结果:(A-B)^2 adversarial_loss = nn.MSELoss() generator = Generator() discriminator = Discriminator()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 Discriminator 的类,它继承自 nn.Module,因此可以被视为一个 PyTorch 模型。在构造函数中,定义了一个 Embedding 层 self.label_embedding,用于将分类标签转换为对应的嵌入向量;以及一个包含若干个线性层、激活函数、Dropout 等模块的序列 self.model,用于对输入进行处理并输出一个判别结果。在 execute 方法中,将输入的图片和标签进行拼接,得到一个新的张量 d_in,并将其作为输入传递给 self.model,得到一个计算结果 validity,最后将 validity 返回。接下来定义了一个平方误差损失函数 adversarial_loss,用于计算判别器的输出和分类标签之间的误差。最后,生成器和判别器都被实例化出来。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使用了 Jittor 的张量操作和函数接口,因此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 Jittor 的模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