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的panic函数怎么实现的?
时间: 2024-02-17 21:02:58 浏览: 158
`panic()` 是 Linux 内核中的一个函数,用于在发生严重错误时触发内核崩溃(即系统 panic)。它的实现定义在 `kernel/panic.c` 文件中。
`panic()` 函数的实现非常简单,它主要做以下两件事情:
1. 调用 `console_stop()` 函数,停止控制台输出,避免在内核崩溃时输出大量的无用信息。
2. 调用 `die()` 函数,触发内核崩溃。
具体来说,`panic()` 函数的代码实现如下:
```c
void panic(const char *fmt, ...)
{
va_list args;
va_start(args, fmt);
console_stop();
printk(KERN_EMERG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
vprintk(fmt, args);
printk("\n");
va_end(args);
die("Fatal exception", current_thread_info(), NULL);
}
```
其中,`fmt` 和 `args` 是用于输出 panic 信息的格式字符串和可变参数列表。
在调用 `console_stop()` 函数停止控制台输出之后,`panic()` 函数使用 `printk()` 函数输出 panic 信息,并在最后调用 `die()` 函数触发内核崩溃。
需要注意的是,`panic()` 函数只应该在严重错误发生时使用,因为触发内核崩溃会导致系统停止工作并且丢失未保存的数据。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维护系统的稳定性,避免触发内核崩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