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算法计算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原理
时间: 2023-11-23 17:03:18 浏览: 396
CC算法是一种基于相关性和相似性的计算方法,主要用于计算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其原理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来确定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数据的动态特性。在CC算法中,首先需要计算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性矩阵,然后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来确定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
延迟时间指的是在时间序列数据中,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延迟关系,可以通过相关性矩阵来确定延迟时间。通过寻找相关性矩阵中的峰值或者其他特定的标志来确定延迟时间,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特性。
嵌入维数是指在一个高维的空间中,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合适的嵌入,以便于更好地描述数据之间的相似性。通过相关性矩阵和选取合适的阈值,可以确定时间序列数据的嵌入维数,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动态特性和结构。
总之,CC算法通过计算时间序列数据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从而能够确定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进而更好地描述和理解数据的动态特性和结构。这种方法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和模式识别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问题
利用 cc方法计算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的python代码
C-C相空间重构算法中的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是两个关键参数,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最优值。以下是基于Python的C-C相空间重构算法中采用CC方法计算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的示例代码: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cc_method(data, max_delay, max_embed_dim, threshold):
"""
CC方法计算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
:param data: 原始时间序列
:param max_delay: 最大延迟时间
:param max_embed_dim: 最大嵌入维数
:param threshold: 相关系数阈值
:return: 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
"""
n = len(data)
corr_matrix = np.zeros((max_embed_dim, max_delay))
for d in range(1, max_delay + 1):
for m in range(1, max_embed_dim + 1):
matrix1 = c2c_reconstruction(data, d, m)
matrix2 = c2c_reconstruction(data, d + 1, m)
if len(matrix1) != len(matrix2):
continue
for i in range(m):
for j in range(m):
corr_matrix[i][d - 1] += np.corrcoef(matrix1[:,i], matrix2[:,j])[0][1]
corr_matrix[:, d - 1] /= m * m
max_corr = np.max(corr_matrix)
embed_dim, delay = np.where(corr_matrix >= threshold * max_corr)
return delay[0] + 1, embed_dim[0] + 1
```
其中,`data` 是原始时间序列,`max_delay` 是最大延迟时间,`max_embed_dim` 是最大嵌入维数,`threshold` 是相关系数阈值。函数返回计算得到的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该算法的核心是计算不同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下的重构矩阵,并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选择相关系数大于阈值的最大值,确定最优的延迟时间和嵌入维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