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KNN的算法思想,并根据算法流程写出伪代码
时间: 2024-10-04 07:03:26 浏览: 39
数据分析实战 - KNN算法-病例自动诊断分析
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 KNN)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也被称为记忆式学习或懒惰学习方法。它的基本思想非常直观:新来的样本会与其训练集中最相似的k个邻居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这k个邻居的类别标签多数决定该样本的归属。
算法流程大致如下:
1. **输入**:一个新的待分类样本以及已经训练好的数据集(包含特征和对应的标签)。
2. **初始化**:设置邻域大小k(通常是一个奇数,如5、7等)。
3. **计算距离**:计算新样本与训练集中每个样本之间的距离(常用的距离度量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4. **排序邻居**:根据距离将邻居按照从近到远的方式排序。
5. **计数**:统计前k个邻居中每个类别的数量。
6. **决策**:如果某一类别的邻居最多,则将新样本归入该类别。
7. **输出**:返回新样本的预测类别。
以下是KNN算法的一个简单伪代码示例:
```
function KNN_predict(new_sample, training_data, labels, k):
distances = [] # 初始化一个空列表用于存储样本间的距离
for sample, label in zip(training_data, labels):
distance = calculate_distance(new_sample, sample) # 计算新样本与当前样本的距离
distances.append((distance, label)) # 将距离和标签添加到列表
distances.sort() # 按照距离升序排列
neighbors_labels = [pair[1] for pair in distances[:k]] # 取前k个邻居的标签
most_common_label = Counter(neighbors_labels).most_common(1)[0][0] # 统计最常见的标签
return most_common_label # 返回预测类别
```
这里的`calculate_distance()`是一个需要实际实现的具体函数,用于计算两个样本之间的距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