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Sequential(*(Bottleneck(c_, c_, shortcut, g, e=1.0) for _ in range(n)))

时间: 2023-12-18 07:04:09 浏览: 140
这是一个用于构建深度残差网络的代码片段。它使用了 PyTorch 中的 `nn.Sequential` 模块,该模块允许按顺序组合多个神经网络层。 在这个代码片段中,`Bottleneck` 是一个自定义的残差块类,它接受一些参数来定义块的结构。`c_` 是输入和输出通道数,`shortcut` 是一个布尔值,指示是否添加捷径连接。`g` 是用于控制残差块中的通道数缩放比例的参数,`e` 是扩展比例参数。 通过循环 `for _ in range(n)`,它将多个 `Bottleneck` 块按顺序连接在一起,并返回一个包含所有块的 `nn.Sequential` 模型。 请注意,这里只是代码片段,并不包含完整的网络定义。如果您需要更多的信息或完整的代码,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或代码。
相关问题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from torch.autograd import Variable class Bottleneck(nn.Module): def init(self, last_planes, in_planes, out_planes, dense_depth, stride, first_layer): super(Bottleneck, self).init() self.out_planes = out_planes self.dense_depth = dense_depth self.conv1 = nn.Conv2d(last_planes, in_planes, kernel_size=1, bias=False) self.bn1 = nn.BatchNorm2d(in_planes) self.conv2 = nn.Conv2d(in_planes, in_planes, kernel_size=3, stride=stride, padding=1, groups=32, bias=False) self.bn2 = nn.BatchNorm2d(in_planes) self.conv3 = nn.Conv2d(in_planes, out_planes+dense_depth, kernel_size=1, bias=False) self.bn3 = nn.BatchNorm2d(out_planes+dense_depth)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if first_layer: self.shortcut = nn.Sequential( nn.Conv2d(last_planes, out_planes+dense_depth, kernel_size=1, stride=stride, bias=False), nn.BatchNorm2d(out_planes+dense_depth) ) def forward(self, x): out = F.relu(self.bn1(self.conv1(x))) out = F.relu(self.bn2(self.conv2(out))) out = self.bn3(self.conv3(out)) x = self.shortcut(x) d = self.out_planes out = torch.cat([x[:,:d,:,:]+out[:,:d,:,:], x[:,d:,:,:], out[:,d:,:,:]], 1) out = F.relu(out) return out class DPN(nn.Module): def init(self, cfg): super(DPN, self).init() in_planes, out_planes = cfg['in_planes'], cfg['out_planes'] num_blocks, dense_depth = cfg['num_blocks'], cfg['dense_depth'] self.conv1 = nn.Conv2d(3, 64,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bias=False) self.bn1 = nn.BatchNorm2d(64) self.last_planes = 64 self.layer1 = self._make_layer(in_planes[0], out_planes[0], num_blocks[0], dense_depth[0], stride=1) self.layer2 = self._make_layer(in_planes[1], out_planes[1], num_blocks[1], dense_depth[1], stride=2) self.layer3 = self._make_layer(in_planes[2], out_planes[2], num_blocks[2], dense_depth[2], stride=2) self.layer4 = self._make_layer(in_planes[3], out_planes[3], num_blocks[3], dense_depth[3], stride=2) self.linear = nn.Linear(out_planes[3]+(num_blocks[3]+1)dense_depth[3], 10) def _make_layer(self, in_planes, out_planes, num_blocks, dense_depth, stride): strides = [stride] + 1 layers = [] for i,stride in (strides): layers.append(Bottleneck(self.last_planes, in_planes, out_planes, dense_depth, stride, i==0)) self.last_planes = out_planes + (i+2) * dense_depth return nn.Sequential(*layers) def forward(self, x): out = F.relu(self.bn1(self.conv1(x))) out = self.layer1(out) out = self.layer2(out) out = self.layer3(out) out = self.layer4(out) out = F.avg_pool2d(out, 4) out = out.view(out.size(0), -1) out = self.linear(out) return out def DPN92(): cfg = { 'in_planes': (96,192,384,768), 'out_planes': (256,512,1024,2048), 'num_blocks': (3,4,20,3), 'dense_depth': (16,32,24,128) } return DPN(cfg)基于这个程序利用pytorch框架修改成图像检测与分类输出坐标、大小和种类

这个程序是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PN,用于图像分类任务。要将其修改为图像检测和分类模型,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1. 修改最后一层的输出。原来最后一层是线性层,输出分类结果。现在需要输出物体的坐标、大小和种类,可以将最后一层修改为三个分别输出这三个信息的线性层,例如: ```python self.classifier = nn.Sequential( nn.Linear(out_planes[3] * (num_blocks[3] + 1) * dense_depth[3], 256), nn.Linear(256, num_classes + 4) # 输出种类+4个坐标 ) ``` 2. 修改前向传播函数。原来的前向传播函数将最后一层的输出经过线性层,得到分类结果。现在需要将最后一层的输出分别经过三个线性层,得到坐标、大小和种类信息,例如: ```python out = F.avg_pool2d(out, 4) out = out.view(out.size(0), -1) out = self.classifier(out) ``` 3. 修改训练过程。原来的训练过程只需要计算交叉熵损失,现在需要计算分类损失和回归损失。分类损失可以使用交叉熵损失,回归损失可以使用均方误差损失,例如: ```python criterion_cls = nn.CrossEntropyLoss() criterion_reg = nn.MSE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1, momentum=0.9, weight_decay=1e-4)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i, (image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_loader): images = images.to(device) labels = labels.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images) cls_loss = criterion_cls(outputs[:, :num_classes], labels[:, 0]) reg_loss = criterion_reg(outputs[:, num_classes:], labels[:, 1:]) loss = cls_loss + reg_los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if (i+1) % 100 == 0: print ('Epoch [{}/{}], Step [{}/{}], Loss: {:.4f}'.format(epoch+1, num_epochs, i+1, total_step, loss.item())) ``` 其中,`labels`是一个大小为`(batch_size, 5)`的张量,第一列是物体的种类,后四列是物体的坐标和大小。`num_classes`是物体的种类数目,`criterion_cls`是分类损失函数,`criterion_reg`是回归损失函数。

class C3(nn.Module): # CSP Bottleneck with 3 convolutions def __init__(self, c1, c2, n=1, shortcut=True, g=1, e=0.5): # ch_in, ch_out, number, shortcut, groups, expansion super().__init__() c_ = int(c2 * e) # hidden channels self.cv1 = Conv(c1, c_, 1, 1) self.cv2 = Conv(c1, c_, 1, 1) self.cv3 = Conv(2 * c_, c2, 1) # act=FReLU(c2) self.m = nn.Sequential(*[Bottleneck(c_, c_, shortcut, g, e=1.0) for _ in range(n)]) # self.m = nn.Sequential(*[CrossConv(c_, c_, 3, 1, g, 1.0, shortcut) for _ in range(n)])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cv3(torch.cat((self.m(self.cv1(x)), self.cv2(x)), dim=1))

这是一个名为C3的类,它继承自nn.Module。这个类实现了一个具有3个卷积层的CSP Bottleneck结构。构造函数中的参数包括c1,c2,n,shortcut,g和e,分别表示输入通道数,输出通道数,模块重复次数,是否使用shortcut连接,分组数和扩展因子。在构造函数中,c_表示隐藏通道数,cv1和cv2是1x1卷积层,cv3是1x1卷积层。self.m是一个由Bottleneck模块组成的序列。在前向传播方法中,首先将输入x分别通过cv1和cv2进行卷积操作,然后将它们与经过self.m的结果在通道维度上拼接起来,最后通过cv3进行卷积操作并返回结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MiniGui业务开发基础培训-htk

MiniGui业务开发基础培训-htk
recommend-type

com.harmonyos.exception.DiskReadWriteException(解决方案).md

鸿蒙开发中碰到的报错,问题已解决,写个文档记录一下这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recommend-type

网络分析-Wireshark数据包筛选技巧详解及应用实例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Wireshark软件中各种数据包筛选规则,主要包括协议、IP地址、端口号、包长以及MAC地址等多个维度的具体筛选方法。同时提供了大量实用案例供读者学习,涵盖HTTP协议相关命令和逻辑条件的综合使用方式。 适合人群:对网络安全或数据分析有一定兴趣的研究者,熟悉基本网络概念和技术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需要快速准确捕获特定类型网络流量的情况;如网络安全检测、性能优化分析、教学演示等多种实际应用场景。 阅读建议:本资料侧重于实操技能提升,在学习时最好配合实际操作练习效果更佳。注意掌握不同类型条件组合的高级用法,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recommend-type

com.harmonyos.exception.BatteryOverheatException(解决方案).md

鸿蒙开发中碰到的报错,问题已解决,写个文档记录一下这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recommend-type

com.harmonyos.exception.ServiceUnavailableException(解决方案).md

鸿蒙开发中碰到的报错,问题已解决,写个文档记录一下这个问题及解决方案
recommend-type

BottleJS快速入门:演示JavaScript依赖注入优势

资源摘要信息:"BottleJS是一个轻量级的依赖项注入容器,用于JavaScript项目中,旨在减少导入依赖文件的数量并优化代码结构。该项目展示BottleJS在前后端的应用,并通过REST API演示其功能。" BottleJS Playgound 概述: BottleJS Playgound 是一个旨在演示如何在JavaScript项目中应用BottleJS的项目。BottleJS被描述为JavaScript世界中的Autofac,它是依赖项注入(DI)容器的一种实现,用于管理对象的创建和生命周期。 依赖项注入(DI)的基本概念: 依赖项注入是一种设计模式,允许将对象的依赖关系从其创建和维护的代码中分离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对象不会直接负责创建或查找其依赖项,而是由外部容器(如BottleJS)来提供这些依赖项。这样做的好处是降低了模块间的耦合,提高了代码的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BottleJS 的主要特点: - 轻量级:BottleJS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简洁,不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 - 易于使用:通过定义服务和依赖关系,BottleJS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地管理大型项目中的依赖关系。 - 适合前后端:虽然BottleJS最初可能是为前端设计的,但它也适用于后端JavaScript项目,如Node.js应用程序。 项目结构说明: 该仓库的src目录下包含两个子目录:sans-bottle和bottle。 - sans-bottle目录展示了传统的方式,即直接导入依赖并手动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 - bottle目录则使用了BottleJS来管理依赖关系,其中bottle.js文件负责定义服务和依赖关系,为项目提供一个集中的依赖关系源。 REST API 端点演示: 为了演示BottleJS的功能,该项目实现了几个简单的REST API端点。 - GET /users:获取用户列表。 - GET /users/{id}:通过给定的ID(范围0-11)获取特定用户信息。 主要区别在用户路由文件: 该演示的亮点在于用户路由文件中,通过BottleJS实现依赖关系的注入,我们可以看到代码的组织和结构比传统方式更加清晰和简洁。 BottleJS 和其他依赖项注入容器的比较: - BottleJS相比其他依赖项注入容器如InversifyJS等,可能更轻量级,专注于提供基础的依赖项管理和注入功能。 - 它的设计更加直接,易于理解和使用,尤其适合小型至中型的项目。 - 对于需要高度解耦和模块化的大规模应用,可能需要考虑BottleJS以外的解决方案,以提供更多的功能和灵活性。 在JavaScript项目中应用依赖项注入的优势: - 可维护性:通过集中管理依赖关系,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修改应用的结构。 - 可测试性:依赖项的注入使得创建用于测试的mock依赖关系变得简单,从而方便单元测试的编写。 - 模块化:依赖项注入鼓励了更好的模块化实践,因为模块不需关心依赖的来源,只需负责实现其定义的接口。 - 解耦: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被清晰地定义和管理,减少了直接耦合。 总结: BottleJS Playgound 项目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说明了如何在JavaScript项目中利用依赖项注入模式改善代码质量。通过该项目,开发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BottleJS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一工具应用于自己的项目中,从而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可测试性和模块化程度。
recommend-type

管理建模和仿真的文件

管理Boualem Benatallah引用此版本:布阿利姆·贝纳塔拉。管理建模和仿真。约瑟夫-傅立叶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1996年。法语。NNT:电话:00345357HAL ID:电话:00345357https://theses.hal.science/tel-003453572008年12月9日提交HAL是一个多学科的开放存取档案馆,用于存放和传播科学研究论文,无论它们是否被公开。论文可以来自法国或国外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来自公共或私人研究中心。L’archive ouverte pluridisciplinaire
recommend-type

【版本控制】:R语言项目中Git与GitHub的高效应用

![【版本控制】:R语言项目中Git与GitHub的高效应用](https://opengraph.githubassets.com/2abf032294b9f2a415ddea58f5fde6fcb018b57c719dfc371bf792c251943984/isaacs/github/issues/37) # 1. 版本控制与R语言的融合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版本控制已成为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特别是对于数据科学的主流语言R语言,版本控制不仅帮助我们追踪数据处理的历史,还加强了代码共享与协作开发的效率。R语言与版本控制系统的融合,特别是与Git的结合使用,为R语言项
recommend-type

RT-DETR如何实现在实时目标检测中既保持精度又降低计算成本?请提供其技术实现的详细说明。

为了理解RT-DETR如何在实时目标检测中保持精度并降低计算成本,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架构优化和技术细节。RT-DETR通过融合CNN与Transformer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混合编码器结构,这种结构采用了尺度内交互(AIFI)和跨尺度融合(CCFM)策略来提取和融合多尺度图像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提供丰富的视觉上下文信息,从而提升了模型的检测精度。 参考资源链接:[RT-DETR:实时目标检测中的新胜者](https://wenku.csdn.net/doc/1ehyj4a8z2?spm=1055.2569.3001.10343) 在编码器阶段,RT-DETR使用主干网络提取图像特征,然后通过
recommend-type

vConsole插件使用教程:输出与复制日志文件

资源摘要信息:"vconsole-outputlog-plugin是一个JavaScript插件,它能够在vConsole环境中输出日志文件,并且支持将日志复制到剪贴板或下载。vConsole是一个轻量级、可扩展的前端控制台,通常用于移动端网页的调试。该插件的安装依赖于npm,即Node.js的包管理工具。安装完成后,通过引入vConsole和vConsoleOutputLogsPlugin来初始化插件,之后即可通过vConsole输出的console打印信息进行日志的复制或下载操作。这在进行移动端调试时特别有用,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获取和分享调试信息。" 知识点详细说明: 1. vConsole环境: vConsole是一个专为移动设备设计的前端调试工具。它模拟了桌面浏览器的控制台,并添加了网络请求、元素选择、存储查看等功能。vConsole可以独立于原生控制台使用,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方式来监控和调试Web页面。 2. 日志输出插件: vconsole-outputlog-plugin是一个扩展插件,它增强了vConsole的功能,使得开发者不仅能够在vConsole中查看日志,还能将这些日志方便地输出、复制和下载。这样的功能在移动设备上尤为有用,因为移动设备的控制台通常不易于使用。 3. npm安装: npm(Node Package Manager)是Node.js的包管理器,它允许用户下载、安装、管理各种Node.js的包或库。通过npm可以轻松地安装vconsole-outputlog-plugin插件,只需在命令行执行`npm install vconsole-outputlog-plugin`即可。 4. 插件引入和使用: - 首先创建一个vConsole实例对象。 - 然后创建vConsoleOutputLogsPlugin对象,它需要一个vConsole实例作为参数。 - 使用vConsole对象的实例,就可以在其中执行console命令,将日志信息输出到vConsole中。 - 插件随后能够捕获这些日志信息,并提供复制到剪贴板或下载的功能。 5. 日志操作: - 复制到剪贴板:在vConsole界面中,通常会有“复制”按钮,点击即可将日志信息复制到剪贴板,开发者可以粘贴到其他地方进行进一步分析或分享。 - 下载日志文件: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将日志信息保存为文件,以便离线查看或作为报告的一部分。vconsole-outputlog-plugin提供了将日志保存为文件并下载的功能。 6. JavaScript标签: 该插件是使用JavaScript编写的,因此它与JavaScript紧密相关。JavaScript是一种脚本语言,广泛用于网页的交互式内容开发。此插件的开发和使用都需要一定的JavaScript知识,包括对ES6(ECMAScript 2015)版本规范的理解和应用。 7. 压缩包子文件: vconsole-outputlog-plugin-main文件名可能是指该插件的压缩包或分发版本,通常包含插件的源代码、文档和可能的配置文件。开发者可以通过该文件名在项目中正确地引用和使用插件。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开发者可以有效地在vConsole环境中使用vconsole-outputlog-plugin插件,提高移动端网页的调试效率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