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pDistObs[m].pEnd->strID == pUnknown[i].strID) && (pDistObs[m].pStart == pAngleObs[j].pStation)) || (pDistObs[m].pStart->strID == pUnknown[i].strID && (pDistObs[m].pEnd == pAngleObs[j].pStation))) //如果距离观测值照准站ID是未知点,并且2点是j线的测站,距离的测站可以颠倒 { dDist = pDistObs[m].ObsDist;//保存m线的距离 IsDistKnown = 1; break;//跳出循环 } else { IsDistKnown = 0; }
时间: 2024-04-19 13:30:05 浏览: 114
这段代码是用来判断是否存在一个距离观测值与角度观测值相匹配的情况。首先,代码会检查距离观测值的起点和终点是否与角度观测值的测站相匹配。如果是,则将该距离观测值的值保存在变量dDist中,并将IsDistKnown设置为1,然后跳出循环。如果不匹配,则将IsDistKnown设置为0。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的条件语句使用了逻辑运算符&&和||来组合多个条件。其中,&&表示逻辑与,只有当两个条件都为真时才为真;||表示逻辑或,只要有一个条件为真就为真。因此,整个条件表达式的含义是:如果距离观测值的起点和终点与角度观测值的测站相匹配,或者距离观测值的起点和终点与角度观测值的测站相反,那么将满足条件。
另外,代码中的pDistObs、pUnknown和pAngleObs是一些数据结构的指针,strID是一个字符串类型的成员变量,ObsDist是一个表示距离观测值的数值。
相关问题
for (int i = 0; i < iAngleObs; i++) { pAngleObs[i].AfterAngle(DEG) = pAngleObs[i].ObsAngle(DEG) + V(i, 0) / 3600; } for (int i = 0; i < iDistObs; i++) { pDistObs[i].AfterDist = pDistObs[i].ObsDist + V(iAngleObs + i, 0) / 1000; pDistObs[i].AziMuth(RAD) = 0 + Azimuth(pDistObs[i].pStart->x, pDistObs[i].pStart->y, pDistObs[i].pEnd->x, pDistObs[i].pEnd->y); } for (int i = 0; i < iKnown; i++) { pKnown[i].x_draw = pKnown[i].x; pKnown[i].y_draw = pKnown[i].y; } for (int i = 0; i < iUnknown; i++) { pUnknown[i].x_draw = pUnknown[i].x; pUnknown[i].y_draw = pUnknown[i].y; }
这段代码用于更新观测值和未知数的坐标值,并将其用于绘图或其他操作。
首先,通过for循环遍历每个角度观测值。对于每个角度观测值,将其观测角度(以度为单位)与对应的残差V(i, 0)进行加法运算,并将结果赋值给AfterAngle(DEG)。这样可以得到经过平差修正后的角度观测值。
接下来,通过for循环遍历每个距离观测值。对于每个距离观测值,将其观测距离与对应的残差V(iAngleObs + i, 0)进行加法运算,并将结果除以1000,赋值给AfterDist。这样可以得到经过平差修正后的距离观测值。
同时,通过Azimuth函数计算起点和终点的方位角,并将结果赋值给AziMuth(RAD)。这样可以得到经过平差修正后的方位角。
然后,通过for循环遍历每个已知点和未知点,将它们的坐标值赋值给对应的x_draw和y_draw。这样可以得到用于绘图或其他操作的坐标值。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的pAngleObs、pDistObs、pKnown和pUnknown分别表示角度观测值、距离观测值、已知点和未知点的数组。另外,DEG和RAD表示角度的单位,V是残差矩阵。
//进行边长误差的确定 for (int i = 0; i < iDistObs; i++) { double a, b; double dx, dy, S0; dx = pDistObs[i].pEnd->x - pDistObs[i].pStart->x; dy = pDistObs[i].pEnd->y - pDistObs[i].pStart->y; S0 = sqrt(dx * dx + dy * dy); a = dx / S0; b = dy / S0;
这段代码用于计算距离观测值对应的边长误差项。通过遍历所有距离观测值,依次计算每个观测值的边长误差项。
在循环中,首先定义了一些变量,包括a、b、dx、dy和S0。
然后,通过计算终点与起点的横坐标差(dx)和纵坐标差(dy),可以得到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S0,即sqrt(dx * dx + dy * dy)。
接下来,根据公式a = dx / S0和b = dy / S0,计算出边长误差项的a和b的值。其中,a和b分别表示边长误差项在x轴和y轴上的分量。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的pDistObs[i].pEnd和pDistObs[i].pStart分别表示距离观测值的终点和起点的指针。另外,计算得到的a和b表示边长误差项在单位长度上的分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