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聚类算法原理
时间: 2023-10-10 10:04:57 浏览: 82
K-means算法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其主要思想是将数据分为k个簇,每个簇都包含距离最近的k个点。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点作为初始质心(centroid);
2. 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到每个质心的距离,将其归为距离最近的质心所在的簇;
3. 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其质心;
4. 重复步骤2-3,直到簇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用,计算量较小,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数据集。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对于不同形状、密度分布不均匀的数据集,聚类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相关问题
k-mean聚类算法原理是什么?流程是怎样的?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将一组数据点分成k个不同的类别。K-means算法的原理是将数据点分为k个簇,使得簇内的数据点相似度较高,而簇间的数据点相似度较低。簇内数据点的相似度可用欧氏距离等度量方式计算。
K-means算法的流程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2. 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与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代表的簇中;
3. 对于每个簇,重新计算其聚类中心的位置;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簇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K-means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理解和实现,适用于大规模数据集的聚类。但同时,该算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对于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解,对于非凸形状的数据集聚类效果不佳等问题。
K-means聚类算法原理及python实现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点分成不同的聚类。该算法的目标是将数据点分成k个聚类,并且每个聚类的中心尽可能接近其中的数据点。
原理:
1. 初始化k个聚类中心,可以随机选择或通过其他方式选择。
2. 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其到k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将其归为距离最近的聚类。
3. 对于每个聚类,重新计算其聚类中心,即将该聚类中所有数据点的坐标取平均值,得到新的聚类中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改变或达到指定的迭代次数。
Python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def kmeans(X, k, max_iters=100):
# 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心
centers = X[np.random.choice(len(X), k, replace=False)]
for _ in range(max_iters):
# 计算每个数据点到聚类中心的距离
distances = np.sqrt(((X - centers[:, np.newaxis])**2).sum(axis=2))
# 将每个数据点归为距离最近的聚类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0)
# 计算新的聚类中心
new_centers = np.array([X[labels == 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k)])
# 如果聚类中心不再改变,停止迭代
if np.all(centers == new_centers):
break
centers = new_centers
return labels, centers
```
其中,X是形状为(n, d)的数据矩阵,n为数据点数量,d为特征数量;k为聚类数量;max_iters为最大迭代次数。函数返回每个数据点的聚类标签和聚类中心坐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