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usb摄像头人脸识别代码

时间: 2023-08-25 21:06:09 浏览: 169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Android USB 摄像头人脸识别的代码示例: 1. 添加依赖库 在你的 build.gradle 文件中添加以下依赖库: ``` implementation 'org.bytedeco:javacv-platform:1.5.3' implementation 'org.bytedeco.javacpp-presets:opencv:4.5.1-1.5.3' ``` 2. 打开 USB 摄像头 首先,你需要使用 Android 的 Camera2 API 打开 USB 摄像头。你可以使用以下代码来打开 USB 摄像头: ```java private CameraDevice mCameraDevice; private HandlerThread mBackgroundThread; private Handler mBackgroundHandler; private String mCameraId = "1"; private ImageReader mImageReader; private Size mPreviewSize; private final CameraDevice.StateCallback mStateCallback = new CameraDevice.StateCallback()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Opened(@NonNull CameraDevice cameraDevice) { mCameraDevice = cameraDevice; startPreview();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Disconnected(@NonNull CameraDevice cameraDevice) { cameraDevice.close(); mCameraDevice = null;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Error(@NonNull CameraDevice cameraDevice, int error) { cameraDevice.close(); mCameraDevice = null; } }; private void openCamera() { CameraManager manager = (CameraManager) getSystemService(Context.CAMERA_SERVICE); try { Camera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 manager.getCameraCharacteristics(mCameraId); StreamConfigurationMap map = characteristics.get(CameraCharacteristics.SCALER_STREAM_CONFIGURATION_MAP); mPreviewSize = map.getOutputSizes(SurfaceTexture.class)[0]; if (ActivityCompat.checkSelfPermission(this, Manifest.permission.CAMERA) != PackageManager.PERMISSION_GRANTED) { ActivityCompat.requestPermissions(this, new String[]{Manifest.permission.CAMERA}, CAMERA_PERMISSION_REQUEST); return; } manager.openCamera(mCameraId, mStateCallback, mBackgroundHandler); } catch (Camera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3. 实现人脸识别 一旦你打开了 USB 摄像头并开始预览,你就可以使用 OpenCV 库来实现人脸识别。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 ```java private CascadeClassifier mFaceDetector; private Mat mGray; private Mat mRgba; private void startPreview() { SurfaceTexture texture = mTextureView.getSurfaceTexture(); assert texture != null; texture.setDefaultBufferSize(mPreviewSize.getWidth(), mPreviewSize.getHeight()); Surface surface = new Surface(texture); try { mCaptureRequestBuilder = mCameraDevice.createCaptureRequest(CameraDevice.TEMPLATE_PREVIEW); mCaptureRequestBuilder.addTarget(surface); mImageReader = ImageReader.newInstance(mPreviewSize.getWidth(), mPreviewSize.getHeight(), ImageFormat.YUV_420_888, 2); mImageReader.setOnImageAvailableListener(mOnImageAvailableListener, mBackgroundHandler); Surface readerSurface = mImageReader.getSurface(); mCaptureRequestBuilder.addTarget(readerSurface); mCameraDevice.createCaptureSession(Arrays.asList(surface, readerSurface), mSessionStateCallback, mBackgroundHandler); } catch (CameraAccess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mFaceDetector = new CascadeClassifier(); mFaceDetector.load(getCascadeFile(R.raw.lbpcascade_frontalface)); mGray = new Mat(); mRgba = new Mat(); } private File getCascadeFile(int id) { try { InputStream is = getResources().openRawResource(id); File cascadeDir = getDir("cascade", Context.MODE_PRIVATE); File cascadeFile = new File(cascadeDir, "cascade.xml"); FileOutputStream os = new FileOutputStream(cascadeFile); byte[] buffer = new byte[4096]; int bytesRead; while ((bytesRead = is.read(buffer)) != -1) { os.write(buffer, 0, bytesRead); } is.close(); os.close(); return cascadeFile;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return null; } } private final ImageReader.OnImageAvailableListener mOnImageAvailableListener = new ImageReader.OnImageAvailable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ImageAvailable(ImageReader reader) { Image image = reader.acquireLatestImage(); if (image == null) { return; } Image.Plane[] planes = image.getPlanes(); ByteBuffer buffer = planes[0].getBuffer(); byte[] bytes = new byte[buffer.remaining()]; buffer.get(bytes); Size size = new Size(mPreviewSize.getWidth(), mPreviewSize.getHeight()); Mat yuv = new Mat(size, CvType.CV_8UC1); yuv.put(0, 0, bytes); Imgproc.cvtColor(yuv, mRgba, Imgproc.COLOR_YUV2RGBA_NV21); Imgproc.cvtColor(mRgba, mGray, Imgproc.COLOR_RGBA2GRAY); MatOfRect faces = new MatOfRect(); mFaceDetector.detectMultiScale(mGray, faces, 1.3, 5, 0, new Size(30, 30), new Size()); for (Rect rect : faces.toArray()) { Imgproc.rectangle(mRgba, rect.tl(), rect.br(), new Scalar(0, 255, 0, 255), 3); } image.close(); } }; ``` 这个示例代码使用了 OpenCV 库中的级联分类器来识别人脸。当你检测到人脸时,你可以在预览中显示一个矩形来标识出人脸的位置。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你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调整代码。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android实现人脸识别技术的示例代码

Android人脸识别技术示例代码 Android人脸识别技术的示例代码是Android开发者实现人脸识别功能的重要参考。该示例代码主要介绍了Android人脸识别技术的实现过程,包括人脸注册、人脸识别、人脸跟踪等功能。 一、...
recommend-type

Android开发人脸识别登录功能

Android开发人脸识别登录功能是指使用Android平台开发的应用程序中实现人脸识别登录功能,通过虹软的人脸识别算法来实现人脸识别登录。下面是相关知识点的总结: 1. 人脸识别登录的概念:人脸识别登录是指使用人脸...
recommend-type

Html5调用手机摄像头并实现人脸识别的实现

在现代Web应用中,利用HTML5的技术特性,我们可以实现与用户设备更深度的交互,比如调用手机摄像头并实现人脸识别。以下将详细讲解这个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技术栈选择、关键步骤以及核心代码。 **需求分析** 在...
recommend-type

Android camera实时预览 实时处理,人脸识别示例

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一款应用实现相机的实时预览和人脸识别功能是一项常见的需求。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Android camera API来实现实时预览,并结合面部识别技术,为用户提供一个简单的面部认证示例。 首先,...
recommend-type

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做人脸识别的示例代码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人脸识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CNN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特别适用于图像处理任务,因为它能够自动学习和提取图像中的特征。在人脸...
recommend-type

平尾装配工作平台运输支撑系统设计与应用

资源摘要信息:"该压缩包文件名为‘行业分类-设备装置-用于平尾装配工作平台的运输支撑系统.zip’,虽然没有提供具体的标签信息,但通过文件标题可以推断出其内容涉及的是航空或者相关重工业领域内的设备装置。从标题来看,该文件集中讲述的是有关平尾装配工作平台的运输支撑系统,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支撑和运输飞机平尾装配的特殊设备。 平尾,即水平尾翼,是飞机尾部的一个关键部件,它对于飞机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平尾的装配工作通常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平台上进行,这个平台不仅要保证装配过程中平尾的稳定,还需要适应平尾的搬运和运输。因此,设计出一个合适的运输支撑系统对于提高装配效率和保障装配质量至关重要。 从‘用于平尾装配工作平台的运输支撑系统.pdf’这一文件名称可以推断,该PDF文档应该是详细介绍这种支撑系统的构造、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其在平尾装配工作中的应用。文档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支撑系统的设计理念:介绍支撑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如便于操作、稳定性高、强度大、适应性强等。可能涉及的工程学原理、材料学选择和整体结构布局等内容。 2. 结构组件介绍:详细介绍支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支撑框架、稳定装置、传动机构、导向装置、固定装置等。对于每一个部件的功能、材料构成、制造工艺、耐腐蚀性以及与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等都会有详细的描述。 3. 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解释运输支撑系统是如何在装配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的,包括如何调整支撑点以适应不同重量和尺寸的平尾,以及如何进行运输和对接。操作流程部分可能会包含操作步骤、安全措施、维护保养等。 4. 应用案例分析:可能包含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或是对不同机型平尾装配过程的支撑系统应用案例的详细描述,以此展示系统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5. 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列出支撑系统的具体技术参数,如载重能力、尺寸规格、工作范围、可调节范围、耐用性和可靠性指标等,以供参考和评估。 6. 安全和维护指南:对于支撑系统的使用安全提供指导,包括操作安全、应急处理、日常维护、定期检查和故障排除等内容。 该支撑系统作为专门针对平尾装配而设计的设备,对于飞机制造企业来说,掌握其详细信息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这种支撑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也体现了现代工业在专用设备制造方面追求高效、安全和精确的趋势。"
recommend-type

管理建模和仿真的文件

管理Boualem Benatallah引用此版本:布阿利姆·贝纳塔拉。管理建模和仿真。约瑟夫-傅立叶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1996年。法语。NNT:电话:00345357HAL ID:电话:00345357https://theses.hal.science/tel-003453572008年12月9日提交HAL是一个多学科的开放存取档案馆,用于存放和传播科学研究论文,无论它们是否被公开。论文可以来自法国或国外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来自公共或私人研究中心。L’archive ouverte pluridisciplinaire
recommend-type

MATLAB遗传算法探索:寻找随机性与确定性的平衡艺术

![MATLAB多种群遗传算法优化](https://img-blog.csdnimg.cn/39452a76c45b4193b4d88d1be16b01f1.png) # 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制的搜索优化算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John Holland及其学生和同事们在研究自适应系统时首次提出,其理论基础受到生物进化论的启发。遗传算法通过编码一个潜在解决方案的“基因”,构造初始种群,并通过选择、交叉(杂交)和变异等操作模拟生物进化过程,以迭代的方式不断优化和筛选出最适应环境的
recommend-type

如何在S7-200 SMART PLC中使用MB_Client指令实现Modbus TCP通信?请详细解释从连接建立到数据交换的完整步骤。

为了有效地掌握S7-200 SMART PLC中的MB_Client指令,以便实现Modbus TCP通信,建议参考《S7-200 SMART Modbus TCP教程:MB_Client指令与功能码详解》。本教程将引导您了解从连接建立到数据交换的整个过程,并详细解释每个步骤中的关键点。 参考资源链接:[S7-200 SMART Modbus TCP教程:MB_Client指令与功能码详解](https://wenku.csdn.net/doc/119yes2jcm?spm=1055.2569.3001.10343) 首先,确保您的S7-200 SMART CPU支持开放式用户通
recommend-type

MAX-MIN Ant System:用MATLAB解决旅行商问题

资源摘要信息:"Solve TSP by MMAS: Using MAX-MIN Ant System to solve 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 matlab开发" 本资源为解决经典的旅行商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TSP)提供了一种基于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的MAX-MIN蚁群系统(MAX-MIN Ant System, MMAS)的Matlab实现。旅行商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优化问题,要求找到一条最短的路径,让旅行商访问每一个城市一次并返回起点。这个问题属于NP-hard问题,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寻找最优解的难度急剧增加。 MAX-MIN Ant System是一种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它在基本的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对信息素的更新规则进行了改进,以期避免过早收敛和局部最优的问题。MMAS算法通过限制信息素的上下界来确保算法的探索能力和避免过早收敛,它在某些情况下比经典的蚁群系统(Ant System, AS)和带有局部搜索的蚁群系统(Ant Colony System, ACS)更为有效。 在本Matlab实现中,用户可以通过调用ACO函数并传入一个TSP问题文件(例如"filename.tsp")来运行MMAS算法。该问题文件可以是任意的对称或非对称TSP实例,用户可以从特定的网站下载多种标准TSP问题实例,以供测试和研究使用。 使用此资源的用户需要注意,虽然该Matlab代码可以免费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目的,但若要用于商业用途,则需要联系作者获取相应的许可。作者的电子邮件地址为***。 此外,压缩包文件名为"MAX-MIN%20Ant%20System.zip",该压缩包包含Matlab代码文件和可能的示例数据文件。用户在使用之前需要将压缩包解压,并将文件放置在Matlab的适当工作目录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资源,用户应当对蚁群优化算法有初步了解,尤其是对MAX-MIN蚁群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有所掌握。此外,熟悉Matlab编程环境和拥有一定的编程经验将有助于用户根据个人需求修改和扩展算法。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根据问题规模调整MMAS算法的参数,如蚂蚁数量、信息素蒸发率、信息素增量等,以获得最优的求解效果。此外,也可以结合其他启发式或元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等,来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性能。 总之,本资源为TSP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算法框架,且Matlab作为编程工具的易用性和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该资源成为算法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有力工具。通过本资源的应用,用户将能够深入探索并实现蚁群优化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为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