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有10个二维模式样本,如图2.13所示。若θ=1/2,试用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对它们进行聚类分析。使用matlab生成代码
时间: 2024-09-25 18:09:23 浏览: 51
对于这个问题,您提到的是使用最大最小距离(也称为分层聚类或凝聚聚类)算法进行二维数据集的聚类。在这种算法中,我们通常会计算每个样本点与其他所有样本之间的距离,并选择两个最近的点合并成一个新的簇,然后更新所有的距离。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只剩下一个簇为止。
在MATLAB中,您可以使用`linkage`函数和`dendrogram`函数来实现这种聚类。首先,假设您的10个二维样本存储在一个矩阵`data`中,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Matlab
% 假设数据在data matrix中,数据样例数是rows(data)
distances = pdist(data, 'euclidean'); % 计算所有样本间的欧氏距离
Z = linkage(distances, 'single', 'distance'); % 使用单链法并以距离作为指标
% 设置阈值θ=1/2,这里需要根据实际数据调整
cluster_threshold = 1/2; % 假设1/2是合适的距离阈值
clusters = cutree(Z, cluster_threshold); % 根据链接树Z确定聚类
% 绘制链接树
dendrogram(Z);
% 显示聚类结果
scatter(data(:,1), data(:,2), [], clusters, 'filled');
xlabel('Feature 1');
ylabel('Feature 2');
% 相关问题:
1. 最大最小距离算法如何确定初始聚类中心?
2. 能否解释一下'cutree'函数的作用?
3. 如何调整阈值θ以获得最佳聚类效果?
```
请注意,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数值数据,上述代码示例中的`data`、`pdist`和`linkage`等函数名都是为了说明目的而设定的,实际应用中需要替换为对应的变量和距离计算函数。同时,`cutree`函数的第二个参数就是阈值,它决定了何时停止合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