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数据链路协议中使用下列字符编码: A:01000111;B:11100011;ESC:11100000;FLAG:01111110 在使用比特填充的首尾标志成帧方法的情况下,说明为传送4个字符A、B、ESC、FLAG所组织的帧而实际发送的二进制位序列为 (使用FLAG作为首尾标志,ESC作为转义字符)。
时间: 2023-06-08 10:08:52 浏览: 513
你好!感谢您使用ChitGPT与我进行对话。针对您的问题,根据您给出的字符编码和帧成帧方法,我可以给出如下的答案:
根据比特填充的成帧方法,每个帧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使用FLAG作为标志位。如果在帧的正文中出现了与FLAG或ESC相同的比特编码,就需要使用ESC进行转义。具体来说,需要把需要转义的比特编码前面加上ESC,并且在该比特编码的值中取反(即0变成1,1变成0)。在实际的帧传输过程中,接收端会将转义的比特编码转换成原来的值。
根据题目中的字符编码,可以得到A的比特序列为01000111,B的比特序列为11100011,ESC的比特序列为11100000,FLAG的比特序列为01111110。因此,在组织这四个字符A、B、ESC、FLAG形成的帧时,需要用ESC对FLAG进行转义,即将FLAG的比特序列01111110转义成ESC+00100001。由此得到实际发送的二进制位序列为:01111110 01000111 11100011 11100000 11100000 00100001 01111110。
希望我的解答对您有所帮助,有任何其他问题也可继续向我提问。
相关问题
.链接层中的框架是什么? 2.列举链路层采用的三种错误检测策略。 3.以下数据片段出现在使用文本中描述的字节填充算法的数据流的中间:a B ESC C ESC FLAG FLAG D。填充后的输出是什么? 数据链路协议几乎总是将CRC放在尾部而不是头部。为什么?
1. 链接层中的框架通常包括帧起始标志、目标地址、源地址、数据和帧校验序列等部分。
2. 链路层采用的三种错误检测策略包括循环冗余校验(CRC)、奇偶校验和校验和。
3. 填充后的输出为:a B ESC ESC C ESC ESC FLAG ESC ESC FLAG FLAG D。在填充算法中,若数据中出现了特殊字符,则需要进行字符转义,即在特殊字符前面添加一个转义字符,再将特殊字符进行编码后发送。
4. 数据链路协议将CRC放在尾部的主要原因是,这样可以在传输数据过程中逐渐计算CRC,从而检测数据是否被损坏,同时也可以避免对数据的重复计算。另外,在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后也可以直接对整个帧进行CRC的计算和校验,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