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 bubbleSort(lst): length = len(lst) for i in range(0, length): for j in range(0, length-i-1): if lst[j] > lst[j+1]: lst[j], lst[j+1] = lst[j+1], lst[j] lst = [23,56,7,99,8] bubbleSort(lst) print(lst)
时间: 2024-02-26 14:52:18 浏览: 160
这是一个使用 Python 语言编写的冒泡排序算法。该算法的作用是对列表中的元素进行排序,从小到大排列。
该算法的实现过程如下:
1. 首先获取列表的长度,使用 len() 函数实现。
2. 然后使用两个循环来遍历列表中的元素,外层循环控制排序的轮数,内层循环控制每轮排序的比较次数。
3. 在内层循环中,比较相邻两个元素的大小,如果前面的元素比后面的元素大,则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
4. 排序完成后,输出排序后的列表。
需要注意的是,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2),在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排序时间过长。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选择其他更加高效的排序算法来解决排序问题。
相关问题
def bubblesort(lst): n=len(lst)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1,n-1): if lst[j-1] > lst[j]: lst[j-1], lst[j] = lst[j], lst[j-1] return lst lst=[1,6,41,3,45,3] def bubblesort(lst)
你提供的代码是一个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在这个实现中,我们遍历列表,并且通过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来进行排序。如果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交换它们的位置。通过多次遍历和比较,我们最终可以将列表中的元素按照升序排列。
然而,你的代码存在一些错误。首先,在第一个for循环中,你缺少了对j的循环范围设置。其次,在第二个for循环中,你的循环范围应该是从0到n-1,而不是从1到n-1。此外,在函数的末尾,你没有调用和打印结果。下面是修正后的代码:
```python
def bubblesort(lst):
n = len(lst)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n-1):
if lst[j] > lst[j+1]:
lst[j], lst[j+1] = lst[j+1], lst[j]
return lst
lst = [1, 6, 41, 3, 45, 3]
sorted_lst = bubblesort(lst)
print(sorted_lst)
```
这样,你就可以正确地对列表进行冒泡排序,并打印出排序后的结果。
class RecordNode(object): def __init__(self,key,data): self.key=key self.data=data class SqList(object): def __init__(self,maxsize): self.maxsize=maxsize self.list=[None]*self.maxsize self.len=0 def insert(self,i,x): if self.len==self.maxsize: raise Exception("顺序表已满") if i<0 or i>self.len: raise Exception("插入位置不合理") for j in range(self.len,i,-1): self.list[j]=self.list[j-1] self.list[i]=x self.len+=1 def display(self): for i in range(self.len): print(self.list[i].key,end='') print() def bubbleSort(self): flag=True i=1 while i<self.len and flag: flag=False for j in range(self.len-i): if self.list[j+1].key<self.list[j].key: p=self.list[j] self.list[j]=self.list[j+1] self.list[j+1]=p flag=True i+=1 sl=SqList(8) data=[1,2,5,4,7,6,3,0] for i,x in zip(range(len(data)),data): sl.insert(i,RecordNode(x,x)) sl.bubbleSort() sl.display()
这是一段 Python 代码,实现了基于顺序表的冒泡排序算法。该程序定义了两个类,RecordNode 和 SqList,用于表示记录节点和顺序表。其中,RecordNode 包含两个属性,key 和 data,分别表示记录节点的关键字和数据;SqList 包含三个属性,maxsize、list 和 len,分别表示顺序表的最大长度、元素列表和当前长度。该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将一个包含多个记录节点的顺序表按照关键字从小到大排序,并输出排序后的结果。
该程序使用了冒泡排序算法,具体实现如下:
首先定义一个 flag 标志位,表示是否发生交换。然后定义一个循环变量 i,从 1 开始,执行到 len-1。在每次循环中,将 flag 设为 False,表示当前没有发生交换。然后定义一个循环变量 j,从 0 开始,执行到 len-1-i。在每次循环中,如果当前节点的关键字大于后面一个节点的关键字,则交换两个节点的位置,并将 flag 设为 True,表示发生了交换。最后将 i 加一,继续下一轮循环,直到 i 等于 len-1 或 flag 为 False。
对于输入 data=[1,2,5,4,7,6,3,0],该程序的输出应为 01234567,表示排序后的元素列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