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排序,并举个代码的例子
时间: 2023-07-24 15:41:45 浏览: 72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每次从待排序的元素中选出最小的元素,放到已排序的元素末尾,直到所有元素都排序完成。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
1. 在未排序的序列中找到最小的元素;
2. 将最小的元素放到序列的起始位置,即已排序部分的末尾;
3. 从剩余未排序的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的元素,重复步骤1和2,直到所有元素都排序完成。
以下是选择排序的 Python 代码实现:
```python
def selection_sort(arr):
n = len(arr)
# 遍历数组
for i in range(n-1):
# 找到未排序部分中最小值的索引
min_index = i
for j in range(i+1, n):
if arr[j] < arr[min_index]:
min_index = j
# 将最小值与当前位置交换
arr[i], arr[min_index] = arr[min_index], arr[i]
return arr
```
以上代码中,`arr` 是待排序的数组,`n` 是数组的长度。首先遍历数组,找到未排序部分中的最小值的索引,然后将最小值与当前位置交换。重复以上步骤,直到所有元素都排序完成。排序完成后,返回排序后的数组 `arr`。
相关问题
解释说明conv1d,并举个代码例子
conv1d是一种一维卷积操作,用于处理一维的数据,例如时间序列数据。它可以通过滑动一个卷积核(一维的权重矩阵)在输入数据上进行卷积运算,从而提取出输入数据的特征。
代码例子: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定义输入数据
input_data = torch.randn(1, 3, 10) # 一批次样本,每个样本有3个通道,每个通道10个时间步
# 定义卷积层
conv = nn.Conv1d(in_channels=3, out_channels=6,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打印卷积层参数
print(conv)
# 进行一维卷积操作
output_data = conv(input_data)
# 打印输出数据形状
print(output_data.shape)
# 输出:
# Conv1d(3, 6, kernel_size=(3,), stride=(1,), padding=(1,))
# torch.Size([1, 6, 10])
说明:
首先定义了一个输入数据,它是一个大小为1x3x10的三维张量,其中1表示一批次样本,3表示每个样本有3个通道,10表示每个通道有10个时间步。
然后定义了一个卷积层,它有3个输入通道、6个输出通道、卷积核大小为3、步长为1、填充为1。
接着对输入数据进行一维卷积操作,得到一个大小为1x6x10的三维张量,其中1表示一批次样本,6表示每个样本有6个输出通道,10表示每个通道有10个时间步。
参数化测试用什么来定义输入数据,并举个代码例子
参数化测试可以使用数据驱动的方式,即定义一个数据集,然后对每个数据进行测试。在代码中可以使用数据结构(如数组或列表)来存储数据,然后在测试中循环遍历数据集,并对每个数据执行测试。
以下是一个使用JUnit的Java代码例子:
```java
import org.junit.Test;
import org.junit.runner.RunWith;
import org.junit.runners.Parameterized;
import org.junit.runners.Parameterized.Parameters;
import java.util.Arrays;
import java.util.Collection;
@RunWith(Parameterized.class)
public class MyParameterizedTest {
private int input;
private boolean expectedOutput;
public MyParameterizedTest(int input, boolean expectedOutput) {
this.input = input;
this.expectedOutput = expectedOutput;
}
@Parameters
public static Collection<Object[]> data() {
Object[][] data = new Object[][]{{1, true}, {2, false}, {3, true}, {4, false}};
return Arrays.asList(data);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MyObject obj = new MyObject();
boolean output = obj.myMethod(input);
assertEquals(expectedOutput, output);
}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MyParameterizedTest`的测试类。在类上面加上了`@RunWith(Parameterized.class)`注解,表示这是一个参数化测试。我们定义了两个变量`input`和`expectedOutput`,分别表示输入参数和期望输出。在构造函数中初始化这两个变量。
我们使用`@Parameters`注解来定义数据集。这个方法返回一个`Collection`,其中包含一个二维数组`data`,每一行表示一个测试用例,其中包含输入参数和期望输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四个测试用例,分别验证输入参数为1、2、3和4时的输出。
在`test()`方法中,我们创建了一个`MyObject`对象,并调用`myMethod()`方法来执行测试。然后使用`assertEquals()`方法来验证输出是否符合期望。
这个例子中使用了JUnit的`Parameterized`运行器,它会自动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作为参数传递给测试方法。在测试报告中,每个测试用例都会单独列出来,方便开发人员快速定位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