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lude <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 { int n; cout << "请输入一个奇数n:" << endl; cin >> n; int sum = 0; int cur = 1; // 当前项的值 for (int i = 1; i <= n; i += 2) { sum += cur; cur += i + 1; } cout << "结果为:" << sum << endl; return 0;}c++
时间: 2023-06-26 21:08:09 浏览: 107
这段代码的功能是计算奇数项的和,其中输入为一个奇数n,输出为计算结果。具体实现如下:
1. 首先,代码使用标准输入流 cin 从终端读取一个奇数 n;
2. 然后,定义变量 sum 表示奇数项的和,并初始化为 0;
3. 接着,定义变量 cur 表示当前项的值,并初始化为 1;
4. 使用 for 循环遍历奇数序列,每次将当前项的值加到 sum 中,并将 cur 更新为下一个奇数项的值;
5. 最后,将计算结果输出到终端,程序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的循环条件 i <= n 是因为奇数序列只有 n 个元素,而每次循环增加 2,所以循环次数应该是 n/2。
相关问题
请帮我检查下面的两组代码的输出在输入为多少时会不同:#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b; int x,y; int solve(int m,int x,int y){ if(m==b)return x+y; else return solve(m+1,y,x+y); } int main(){ int n; cin>>n; while(n--){ cin>>a>>b; if(a==b)cout<<1<<endl; else cout<<solve(a+1,0,1)<<endl; } }#include <cstdio>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n,a,b; long long int f[55]; f[0]=1; f[1]=1; for(int i=2;i<55;i++){ f[i]=f[i-1]+f[i-2]; } cin>>n; while(n--){ cin>>a>>b; cout<<f[b-a]<<endl; } return 0; }
这两组代码的输出在输入为多少时会不同。
第一组代码是一个递归函数,通过不断调用自身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在main函数中,先输入一个整数n,表示有n组测试数据。然后对于每组测试数据,输入两个整数a和b。如果a等于b,输出1;否则调用solve函数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a+1项,并输出结果。
第二组代码是使用迭代的方式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在main函数中,先输入一个整数n,表示有n组测试数据。然后对于每组测试数据,输入两个整数a和b。计算b-a的差值,并输出对应斐波那契数列的第差值项。
由于这两组代码的逻辑不同,因此它们的输出在输入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来说:
- 当a等于b时,第一组代码的输出是1,而第二组代码的输出是f[0]=1。
- 当a小于b且差值为偶数时,两组代码的输出是不同的。第一组代码会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差值/2+1项,而第二组代码会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差值项。
- 当a小于b且差值为奇数时,两组代码的输出也是不同的。第一组代码会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差值/2+1项,而第二组代码会计算斐波那契数列的第差值-1项。
因此,这两组代码的输出在输入为多少时会不同,具体取决于a和b的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值。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math> #include <iomanip>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int m, k, i, n = 0; bool prime; for (m = 101; m <= 200; m = m + 2) { prime = true; k = int(sqrt(m)); for (i = 2; i <= k; i++) { if (m % i == 0) { prime = false; break; } } if (prime) { cout << setw(5) << m; n = n + 1; if (n % 10 == 0) { cout << endl; } } } cout << endl; return 0; }这段代码的思考逻辑
这段代码的思考逻辑如下:
1. 首先,我们定义了一些变量:`m` 表示当前要判断的数,`k` 表示 `m` 的平方根,`i` 是一个循环变量,`n` 记录找到的素数的个数,`prime` 是一个布尔变量,用于判断 `m` 是否为素数。
2. 使用 `for` 循环,从101开始迭代到200,每次迭代加2。这是因为在101到200之间,我们只需要判断奇数是否为素数,因为偶数除了2以外都不可能是素数。
3. 在每次迭代开始时,我们将 `prime` 设置为 `true`,表示当前的 `m` 可能是一个素数。然后,我们计算 `m` 的平方根并将其赋值给 `k`。
4. 接下来,我们使用循环从2到 `k` 遍历所有可能的因子。如果找到一个能整除 `m` 的因子,那么 `m` 不是一个素数,我们将 `prime` 设置为 `false`,并且使用 `break` 语句退出循环。
5. 在内部循环结束后,我们检查 `prime` 的值。如果 `prime` 为 `true`,说明 `m` 是一个素数。我们输出 `m` 并将计数器 `n` 增加1。
6. 然后,我们检查 `n` 是否能被10整除,如果是,则输出换行符。
7. 最后,我们在所有迭代结束后输出一个换行符,并返回0来结束程序。
这段代码的思考逻辑是通过试除法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素数。它通过遍历可能的因子,如果找到能整除 `m` 的因子,则 `m` 不是素数,否则 `m` 是素数。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