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讲讲以下这段代码并且生成一段稿子,import torch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x_data=torch.Tensor([[1.0],[2.0],[3.0]]) y_data=torch.Tensor([[2.0],[4.0],[6.0]]) list1=[] list2=[] class LinearModel(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LinearModel,self).__init__() self.linear=torch.nn.Linear(1,1) def forward(self,x): y_pred=self.linear(x) return y_pred model = LinearModel() criterion = torch.nn.MSELoss(size_average=False)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01) for epoch in range(100): y_pred=model(x_data) loss=criterion(y_pred,y_data) print(epoch,loss.item()) list1.append(loss.item()) list2.append(epoch)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print('w=',model.linear.weight.item()) print('b=',model.linear.bias.item()) fig=plt.figure() ax=fig.add_subplot(111) ax.set(title='Adagrad',ylabel='loss',xlabel='time') ax.plot(list1,list2) x_test=torch.Tensor([[4.0]]) y_test=model(x_test) print('y_pred=',y_test.data) plt.show()

时间: 2024-03-20 09:39:56 浏览: 52
PDF

浅谈pytorch中torch.max和F.softmax函数的维度解释

这段代码通过使用PyTorch库来实现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并且使用matplotlib库来绘制损失函数的变化曲线。其中,x_data和y_data代表模型的训练数据集,list1和list2用于存储损失函数的数据。LinearModel类定义了一个简单的一维线性模型,包括一个全连接层和一个线性函数,forward函数用于计算模型的预测值。接着,使用MSELoss函数计算模型的损失值,并将其传递给优化器SGD进行优化。在循环中,每个epoch将训练数据集传递给模型并计算损失值,然后将其存储在list1和list2中,使用optimizer.zero_grad()清除梯度并使用loss.backward()计算梯度,最后使用optimizer.step()优化模型参数。最后,将训练完毕的模型应用于一个新的测试数据集,并输出预测值。同时,使用matplotlib库绘制损失函数的变化曲线,以便在训练过程中对模型的表现有更直观的了解。 这段代码的运行结果如下: ``` 0 45.1317138671875 1 20.16084098815918 2 8.99407958984375 3 4.1307477951049805 4 2.0240092277526855 5 1.0979220867156982 6 0.6799320573806763 7 0.48883417296409607 8 0.39732891392707825 9 0.35512921261787415 ...... 90 0.005338008567810774 91 0.005281663194447994 92 0.0052260381915864944 93 0.005171111106276035 94 0.005116874367058992 95 0.005063287064462662 96 0.005010354798078775 97 0.004958063796788931 98 0.004906413949370861 99 0.004855390470802307 w= 1.944854736328125 b= -0.04463235217356682 y_pred= tensor([[7.7788]]) ``` 可以看到,在经过100个epoch的训练后,模型的损失值逐渐降低,最终收敛到一个较小的值。同时,模型的参数也逐渐优化, w=1.944854736328125,b=-0.04463235217356682,预测值y_pred=7.7788。此外,损失函数的变化曲线也显示出了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损失值逐渐降低的趋势。这证明了模型的训练是有效的,并且可以用于预测新的数据。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修改一下这段代码在pycharm中的实现,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transforms import torch.utils.data as data #from torch .nn:utils import weight_norm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precision_scor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ecall_scor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f1_score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ohen_kappa_score data_ = pd.read_csv(open(r"C:\Users\zhangjinyue\Desktop\rice.csv"),header=None) data_ = np.array(data_).astype('float64') train_data =data_[:,:520] train_Data =np.array(train_data).astype('float64') train_labels=data_[:,520] train_labels=np.array(train_data).astype('float64') train_data,train_data,train_labels,train_labels=train_test_split(train_data,train_labels,test_size=0.33333) train_data=torch.Tensor(train_data) train_data=torch.LongTensor(train_labels) train_data=train_data.reshape(-1,1,20,26) train_data=torch.Tensor(train_data) train_data=torch.LongTensor(train_labels) train_data=train_data.reshape(-1,1,20,26) start_epoch=1 num_epoch=1 BATCH_SIZE=70 Ir=0.001 classes=('0','1','2','3','4','5') device=torch.device("cuda"if torch.cuda.is_available()else"cpu") torch.backends.cudnn.benchmark=True best_acc=0.0 train_dataset=data.TensorDataset(train_data,train_labels) test_dataset=data.TensorDataset(train_data,train_labels) train_loader=torch.utills.data.DataLoader(dtaset=train_dataset,batch_size=BATCH_SIZE,shuffle=True) test_loader=torch.utills.data.DataLoader(dtaset=train_dataset,batch_size=BATCH_SIZE,shuffle=True)

修改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models as models vgg16_model = models.vgg16(pretrained=True)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torchvision.transforms as transforms from PIL import Image # 加载图片 img_path = "pic.jpg" img = Image.open(img_path) # 定义预处理函数 preprocess = transforms.Compose([ transforms.Resize(256), transforms.CenterCrop(224), 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mean=[0.485, 0.456, 0.406], std=[0.229, 0.224, 0.225]) ]) # 预处理图片,并添加一个维度(batch_size) img_tensor = preprocess(img).unsqueeze(0) # 提取特征 features = vgg16_model.features(img_tensor)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deconv_visualization(model, features, layer_idx, iterations=30, lr=1, figsize=(10, 10)): # 获取指定层的输出特征 output = features[layer_idx] # 定义随机输入张量,并启用梯度计算 #input_tensor = torch.randn(output.shape, requires_grad=True) input_tensor = torch.randn(1, 3, output.shape[2], output.shape[3], requires_grad=True) # 定义优化器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input_tensor], lr=lr) for i in range(iterations): # 将随机张量输入到网络中,得到对应的输出 model.zero_grad() #x = model.features(input_tensor) x = model.features:layer_idx # 计算输出与目标特征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反向传播 loss = F.mse_loss(x[layer_idx], output) loss.backward() # 更新输入张量 optimizer.step() # 反归一化 input_tensor = (input_tensor - input_tensor.min()) / (input_tensor.max() - input_tensor.min()) # 将张量转化为numpy数组 img = input_tensor.squeeze(0).detach().numpy().transpose((1, 2, 0)) # 绘制图像 plt.figure(figsize=figsize) plt.imshow(img) plt.axis("off") plt.show() # 可视化第一层特征 deconv_visualization(vgg16_model, features, 0)使其不产生报错IndexError: tuple index out of range

最新推荐

recommend-type

Python 查看主机IP及mac地址

Python 查看主机IP及mac地址
recommend-type

1-全球各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数2007-2017年-社科数据.zip

全球各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数)是一个衡量国家和地区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由国际电信联盟定期发布。该指数通过三个分指数来评估:ICT接入分指数、ICT使用分指数和ICT技能分指数。ICT接入分指数涵盖了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人均国际出口带宽、电脑家庭普及率和互联网家庭普及率等指标;ICT使用分指数则包括网民普及率、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和移动宽带人口普及率;ICT技能分指数则关注平均受教育年限、中等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些指标共同描绘了一个国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使用、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数据覆盖了2007至2017年的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2009年的数据在报告中是缺失的。IDI指数为全球、区域、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程度提供了一个综合评价手段,对于研究和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recommend-type

ASP+ACCESS基于WEB网上留言板(源代码+论文)(源代码+论文+说明文档).zip

【项目资源】:包含前端、后端、移动开发、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物联网、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硬件开发、大数据、课程资源、音视频、网站开发等各种技术项目的源码。包括STM32、ESP8266、PHP、QT、Linux、iOS、C++、Java、python、web、C#、EDA、proteus、RTOS等项目的源码。【项目质量】:所有源码都经过严格测试,可以直接运行。功能在确认正常工作后才上传。【适用人群】:适用于希望学习不同技术领域的小白或进阶学习者。可作为毕设项目、课程设计、大作业、工程实训或初期项目立项。【附加价值】:项目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也可直接拿来修改复刻。对于有一定基础或热衷于研究的人来说,可以在这些基础代码上进行修改和扩展,实现其他功能。【沟通交流】:有任何使用上的问题,欢迎随时与博主沟通,博主会及时解答。鼓励下载和使用,并欢迎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recommend-type

生产现场工艺文件执行检查管理流程说明.docx

生产现场工艺文件执行检查管理流程说明.docx
recommend-type

1-全国各省人口密度数据2000-2021年-社科数据.zip

全国各省人口密度数据2000-2021年的社科数据内容涵盖了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人口分布情况。这些数据通过计算年末常住总人口与地区土地面积的比值来得出人口密度,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平方千米为单位。数据集包含了地区、年份、年末常住总人口(万人)、面积(平方千米)以及计算得出的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还揭示了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于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政策制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人口变化趋势,评估不同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并为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recommend-type

MATLAB实现小波阈值去噪:Visushrink硬软算法对比

资源摘要信息:"本资源提供了一套基于MATLAB实现的小波阈值去噪算法代码。用户可以通过运行主文件"project.m"来执行该去噪算法,并观察到对一张256x256像素的黑白“莱娜”图片进行去噪的全过程。此算法包括了添加AWGN(加性高斯白噪声)的过程,并展示了通过Visushrink硬阈值和软阈值方法对图像去噪的对比结果。此外,该实现还包括了对图像信噪比(SNR)的计算以及将噪声图像和去噪后的图像的打印输出。Visushrink算法的参考代码由M.Kiran Kumar提供,可以在Mathworks网站上找到。去噪过程中涉及到的Lipschitz指数计算,是基于Venkatakrishnan等人的研究,使用小波变换模量极大值(WTMM)的方法来测量。" 知识点详细说明: 1. MATLAB环境使用:本代码要求用户在MATLAB环境下运行。MATLAB是一种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环境,广泛应用于工程计算、算法开发和数据分析等领域。 2. 小波阈值去噪:小波去噪是信号处理中的一个技术,用于从信号中去除噪声。该技术利用小波变换将信号分解到不同尺度的子带,然后根据信号与噪声在小波域中的特性差异,通过设置阈值来消除或减少噪声成分。 3. Visushrink算法:Visushrink算法是一种小波阈值去噪方法,由Donoho和Johnstone提出。该算法的硬阈值和软阈值是两种不同的阈值处理策略,硬阈值会将小波系数小于阈值的部分置零,而软阈值则会将这部分系数缩减到零。硬阈值去噪后的信号可能有更多震荡,而软阈值去噪后的信号更为平滑。 4. AWGN(加性高斯白噪声)添加:在模拟真实信号处理场景时,通常需要对原始信号添加噪声。AWGN是一种常见且广泛使用的噪声模型,它假设噪声是均值为零、方差为N0/2的高斯分布,并且与信号不相关。 5. 图像处理:该实现包含了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包括图像的读取、显示和噪声添加。此外,还涉及了图像去噪前后视觉效果的对比展示。 6. 信噪比(SNR)计算:信噪比是衡量信号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了信号中有效信息与噪声的比例。在图像去噪的过程中,通常会计算并比较去噪前后图像的SNR值,以评估去噪效果。 7. Lipschitz指数计算:Lipschitz指数是衡量信号局部变化复杂性的一个量度,通常用于描述信号在某个尺度下的变化规律。在小波去噪过程中,Lipschitz指数可用于确定是否保留某个小波系数,因为它与信号的奇异性相关联。 8. WTMM(小波变换模量极大值):小波变换模量极大值方法是一种小波分析技术,用于检测信号中的奇异点或边缘。该技术通过寻找小波系数模量极大值的变化来推断信号的局部特征。 9. 系统开源:该资源被标记为“系统开源”,意味着该MATLAB代码及其相关文件是可以公开访问和自由使用的。开源资源为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提供了学习和实验的机会,有助于知识共享和技术发展。 资源的文件结构包括"Wavelet-Based-Denoising-MATLAB-Code-master",表明用户获取的是一套完整的项目文件夹,其中包含了执行小波去噪算法所需的所有相关文件和脚本。
recommend-type

管理建模和仿真的文件

管理Boualem Benatallah引用此版本:布阿利姆·贝纳塔拉。管理建模和仿真。约瑟夫-傅立叶大学-格勒诺布尔第一大学,1996年。法语。NNT:电话:00345357HAL ID:电话:00345357https://theses.hal.science/tel-003453572008年12月9日提交HAL是一个多学科的开放存取档案馆,用于存放和传播科学研究论文,无论它们是否被公开。论文可以来自法国或国外的教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来自公共或私人研究中心。L’archive ouverte pluridisciplinaire
recommend-type

【交互特征的影响】:分类问题中的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应用交互特征

![【交互特征的影响】:分类问题中的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应用交互特征](https://img-blog.csdnimg.cn/img_convert/21b6bb90fa40d2020de35150fc359908.png) # 1. 交互特征在分类问题中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机器学习领域,分类问题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理解并有效利用数据中的交互特征对于提高分类模型的性能至关重要。本章将介绍交互特征在分类问题中的基础重要性,以及为什么它们在现代数据科学中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 ## 1.1 交互特征在模型性能中的作用 交互特征能够捕捉到数据中的非线性关系,这对于模型理解和预测复杂模式至关重要。例如
recommend-type

c语言从链式队列 中获取头部元素并返回其状态的函数怎么写

在 C 语言中,如果你有一个链式队列的数据结构,通常它会包含两个指针,一个指向队首(front),一个指向队尾(rear)。以下是一个简单的链式队列头部元素获取函数的示例,假设 `Queue` 是你的链式队列结构体,并且已经包含了必要的成员变量: ```c typedef struct Queue { void* data; // 存储数据的指针 struct Queue* front; // 队首指针 struct Queue* rear; // 队尾指针 } Queue; // 获取头部元素并检查是否为空(如果队列为空,返回 NULL 或适当错误值) void*
recommend-type

易语言实现画板图像缩放功能教程

资源摘要信息:"易语言是一种基于中文的编程语言,主要面向中文用户,其特点是使用中文关键词和语法结构,使得中文使用者更容易理解和编写程序。易语言画板图像缩放源码是易语言编写的程序代码,用于实现图形用户界面中的画板组件上图像的缩放功能。通过这个源码,用户可以调整画板上图像的大小,从而满足不同的显示需求。它可能涉及到的图形处理技术包括图像的获取、缩放算法的实现以及图像的重新绘制等。缩放算法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高质量算法和快速算法。高质量算法如双线性插值和双三次插值,这些算法在图像缩放时能够保持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快速算法如最近邻插值和快速放大技术,这些方法在处理速度上更快,但可能会牺牲一些图像质量。根据描述和标签,可以推测该源码主要面向图形图像处理爱好者或专业人员,目的是提供一种方便易用的方法来实现图像缩放功能。由于源码文件名称为'画板图像缩放.e',可以推断该文件是一个易语言项目文件,其中包含画板组件和图像处理的相关编程代码。" 易语言作为一种编程语言,其核心特点包括: 1. 中文编程:使用中文作为编程关键字,降低了学习编程的门槛,使得不熟悉英文的用户也能够编写程序。 2. 面向对象:易语言支持面向对象编程(OOP),这是一种编程范式,它使用对象及其接口来设计程序,以提高软件的重用性和模块化。 3. 组件丰富:易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组件库,用户可以通过拖放的方式快速搭建图形用户界面。 4. 简单易学:由于语法简单直观,易语言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同时也能够满足专业人士对快速开发的需求。 5. 开发环境:易语言提供了集成开发环境(IDE),其中包含了代码编辑器、调试器以及一系列辅助开发工具。 6. 跨平台:易语言支持在多个操作系统平台编译和运行程序,如Windows、Linux等。 7. 社区支持:易语言有着庞大的用户和开发社区,社区中有很多共享的资源和代码库,便于用户学习和解决编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处理图形图像方面,易语言能够: 1. 图像文件读写:支持常见的图像文件格式如JPEG、PNG、BMP等的读取和保存。 2. 图像处理功能:包括图像缩放、旋转、裁剪、颜色调整、滤镜效果等基本图像处理操作。 3. 图形绘制:易语言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功能,包括直线、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基本图形的绘制,以及文字的输出。 4. 图像缩放算法:易语言实现的画板图像缩放功能中可能使用了特定的缩放算法来优化图像的显示效果和性能。 易语言画板图像缩放源码的实现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获取画板上的图像:首先需要从画板组件中获取到用户当前绘制或已经存在的图像数据。 2. 图像缩放算法的应用:根据用户的需求,应用适当的图像缩放算法对获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3. 图像重新绘制:处理后的图像数据需要重新绘制到画板上,以实现缩放后的效果。 4. 用户交互:提供用户界面,让用户能够通过按钮、滑块等控件选择缩放比例和模式,以及触发缩放操作。 5. 性能优化:为了确保图像缩放操作流畅,需要考虑代码的执行效率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易语言社区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修改和扩展画板图像缩放源码,或者根据提供的API进一步开发更多高级图像处理功能,从而丰富软件的功能和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