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 Device Tree:从混乱到清晰的硬件描述框架

需积分: 10 3 下载量 1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2 1 收藏 272KB PDF 举报
ARM-Device-Tree,即设备树(Device Tree),起源于Linux 2.6时代的ARM架构,是在面临Linux内核中大量冗余板级描述代码问题时引入的一种创新解决方案。在此之前,ARM架构下的板级硬件配置,如platform devices、resource、I2C和SPI信息,以及其他硬件数据,大量存在于`arch/arm/plat-xxx`和`arch/arm/mach-xxx`等目录中,导致代码冗余且不易管理。 在2011年,随着Linus Torvalds对当时ARM内核开发的不满,Device Tree的概念逐渐进入ARM社区的视野。它借鉴了OpenFirmware(OF)的设计理念,采用Flattened Device Tree(FDT)的形式,通过`.dts`(Device Tree Source)文本文件来描述硬件,这是一种简洁、结构化的数据结构,以ASCII文本方式呈现,便于人类理解和维护。 Device Tree的核心是由一系列命名的节点(nodes)和属性(properties)构成的树形结构。节点代表硬件组件,例如CPU、内存、总线、外设、中断控制器、GPIO、时钟等,每个节点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功能描述。属性则是键值对形式,用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比如CPU类型、内存地址和大小、设备连接关系、中断配置等。这样的设计使得硬件信息不再硬编码在内核中,而是通过Device Tree动态传递给内核,极大地提高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Bootloader负责解析Device Tree并将之传递给内核,内核根据接收到的树状结构初始化相应的平台设备、I2C客户端等,这样可以减少内核代码中的重复,优化硬件驱动管理。此外,由于Device Tree的灵活性,它支持多种SoC(System-on-Chip)和不同的电路板,使得一个SoC的公共部分或多个机器共享的硬件描述可以被封装在`.dtsi`(Device Tree Source Interface)文件中,类似于C语言的头文件,进一步提升了代码复用性和模块化。 总结来说,ARM-Device-Tree是Linux内核管理ARM硬件的一种革命性方法,通过简化硬件描述、提高代码可读性,促进了ARM架构的设备驱动管理标准化和高效性。它的使用显著减少了内核代码的冗余,提升了硬件抽象和适配能力,对现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