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煤储层特征研究:樊庄-郑庄区块的煤层结构分析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11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2 收藏 473KB PDF 举报
"沁水盆地煤层结构及煤岩储层特征研究,旨在揭示煤储层与测井数据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煤心、测井、录井和地震资料,探讨了樊庄-郑庄区块煤层的结构、岩性、物性、含气性、含水性和产气性等关键特性。研究发现,该区块煤层结构在横向上的演变有明显规律,樊庄南部的夹矸层数最少,郑庄次之,樊庄北中部最多;煤的灰分含量樊庄较低,郑庄较高;孔隙度方面,樊庄高于郑庄;煤质参数与单井产能正相关,樊庄西南部和中部的煤质最佳,而郑庄的整体煤质参数较差,与实际生产情况相符。" 这篇研究详细阐述了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的煤层地质特征,特别是煤层结构的差异性和煤岩储层的性质。首先,从区域地质背景入手,作者分析了不同区域煤层的结构变化,指出樊庄地区的煤层结构相对简单,夹矸层数较少,而郑庄地区的煤层结构则更为复杂。这种结构差异可能直接影响到煤层的开采难度和经济效益。 煤的物理性质方面,研究对比了两地煤的灰分和孔隙度。樊庄地区的煤灰分平均值为11%,低于郑庄地区的18%,低灰分的煤通常含有更高的有机质,可能具有更好的经济价值。同时,樊庄地区的煤层平均孔隙度为9%,高于郑庄的5%,高孔隙度意味着更好的储气能力,对煤层气的开采更为有利。 煤的含气性、含水性和产气性是评价煤层气资源潜力的重要指标。尽管研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参数的具体数值,但提到煤质参数与单井产能正相关,这意味着煤质越好,产气潜力越大。樊庄西南部和中部的煤质参数最优,这与实际的产能表现相吻合,而郑庄地区的煤质参数整体较差,暗示其产能可能较低。 此外,这项研究还强调了测井数据在理解煤储层特性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测井资料的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煤层的地质条件,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测井解释技术的应用能够揭示煤层的内部结构、物性变化和储气空间分布,对于优化钻井位置和提高开采效率至关重要。 该研究通过综合地质、测井等多种资料,深入探讨了沁水盆地樊庄-郑庄区块的煤层结构和煤岩储层特征,为该地区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和开发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