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数据库设计:从E-R图到关系模型

需积分: 0 12 下载量 14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5 收藏 1.43MB PPT 举报
"GIS数据库建立涉及从需求分析到物理设计的多个步骤,包括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实现设计和物理设计。E-R图是概念设计中的关键工具,由实体、属性和联系构成,用于描绘现实世界的复杂关系。在转换过程中,E-R图被转化为关系模型,即一组关系模式的集合,进一步形成逻辑数据库结构。数据库设计应与应用系统设计紧密结合,关注结构(数据)设计和行为(处理)设计。早期数据库设计侧重于数据模型和建模方法,而现代设计强调结构和行为的分离,重视数据语义的分析。GIS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创建高效、适应性强的数据库,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操作和功能。此外,元数据的设计也是GIS数据库中的重要部分,用于描述数据的性质、来源和管理信息。空间数据采集建库则涉及到实际的数据获取和整理,这是构建GIS数据库的基础。数据库建设不仅需要技术,还需要良好的管理和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GIS数据库设计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首先从系统需求分析开始,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构建数据字典和全面的功能模型。接着,进行概念设计,常用E-R图来表达实体间的关系,如地点、事件等地理元素及其属性。在这一阶段,E-R图的实体、属性和联系被转换为关系模型,这一步是逻辑设计的核心,确保数据的逻辑组织与实际应用相匹配。 实现设计阶段,关系模型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表和字段,形成了逻辑数据库结构。这一步骤通常涉及数据库的规范化,以减少数据冗余和提高数据一致性。最后,物理设计阶段考虑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确定索引、分区等物理特性,构建出适合硬件平台的物理数据库结构。 在GIS数据库中,元数据的设计尤为重要,它记录了关于数据的元信息,如坐标系统、数据精度、更新频率等,有助于数据的管理和共享。空间数据采集建库阶段则涉及到数据的获取,可能通过遥感、GPS定位、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然后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形成可供GIS系统使用的空间数据库。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结构(数据)设计关注如何合理组织数据,而行为(处理)设计则涉及事务处理、应用程序的设计和编程,两者相互配合,确保GIS数据库既能有效地存储和检索大量地理信息,又能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数据库设计不应仅关注技术层面,而应兼顾管理实践,确保数据库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