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与FPGA的结构与发展概述
下载需积分: 9 | PDF格式 | 1.07MB |
更新于2024-07-31
| 127 浏览量 | 举报
可编程逻辑器件(PLDs)是一种高度灵活的电子元件,其结构和功能在电子设计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深入探讨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发展历程,主要关注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这两种常见的PLD类型。
早期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包括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E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这些器件虽然可以编程,但它们的结构相对简单,适合实现小型电路的逻辑功能,但在速度和规模上有限。
CPLD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如Altera的扩展型CPLD,它的结构借鉴了PAL,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集成度。与此同时,Xilinx推出了FPGA,这种器件的设计更接近标准门阵列,允许用户通过配置来定义电路的功能,而不是预先固化在硬件中。
不同厂商对PLD的分类略有差异。例如,Xilinx的FPGA基于查找表技术和SRAM工艺,而CPLD则基于乘积项技术和Flash工艺。Altera则将其MAX系列(基于乘积项和EEPROM)和FLEX系列(基于查找表和SRAM)统称为CPLD,强调它们的复杂性。
世界主要的PLD公司包括Altera、Xilinx、Atmel、Cypress、Lattice、Actel和QuickLogic等,每个公司都有其特色的产品线和市场定位。
PLD的基本结构包括逻辑阵列和输出单元。逻辑阵列是用户编程的核心部分,由与门矩阵、或门矩阵和反相器构成,允许设计师通过编程来实现所需的逻辑功能。输出单元则提供了修改输出结构的能力,使得设计者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电路的行为。
PLD的使用非常广泛,尤其在需要频繁修改或升级电路逻辑的场合,如嵌入式系统、通信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由于它们的高度灵活性和成本效益,PLD成为了现代电子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可编程逻辑器件结构的发展反映了电子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无论是CPLD还是FPGA,它们都以各自的特性和优势推动了电子设计的创新和效率提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不同类型的PLD,对于电子工程师而言至关重要。
相关推荐










superuser007
- 粉丝: 85

最新资源
- 宜华健康2021年上半年业绩及分析报告
- MPC8349微处理器手册:技术参考指南
- MATLAB语音识别技术开发与应用
- 单片机流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PASV-JavaScript-Syntax深入解析
- 深入浅出:C语言中的冒泡排序算法
- 基于Android-Struts2-MySQL实现登录功能详解
- VB.net实现简易TCP/IP通讯实例教程
- 策联传媒2021年半年度报告深度解析
- Matlab实现虹膜识别技术研究
- WF第六章:实例源码加载与卸载技巧
- 单片机初学者必备:完整程序代码及电路图解析
- 探索Matlab开发:SunsetColormap的颜色艺术
- GPSS典型例题解析
- 毕业设计: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
- 易语言开发的桌面制作软件源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