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危机与汇率动态模型:线性与非线性分析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2 收藏 307KB DOC 举报
"过渡阶段的汇率动态模型" 在经济学领域,汇率动态模型是研究汇率变化规律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过渡时期,如货币危机发生后的调整阶段。本文着重探讨了在这一特殊阶段,传统基于均衡和无套利原则的汇率理论无法有效解释的货币价格行为。 传统的汇率理论,如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等,通常假设市场在长期中会趋于均衡,但这些理论在短期尤其是危机期间的解释力较弱。过渡时期的汇率动态模型则旨在弥补这一理论空白,通过构建线性动态模型和非线性的尖点突变模型来更准确地刻画汇率在剧烈波动时的行为。 线性动态模型用于描述汇率系统的平滑变化,而在实际中,汇率往往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尤其是在危机期间。因此,引入非线性模型,如尖点突变模型,可以更好地捕捉汇率突然的、跳跃式的变化。例如,模型对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受影响国家的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国家的汇率系统在过渡时期呈现渐近稳定状态,但也揭示了汇率在有外界输入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系统响应模式。 实证分析还发现,除泰国之外,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存在货币价格的突变现象。这种突变可能与市场参与者的过度反应(羊群效应)、突发事件以及市场的连锁反应密切相关。在这一阶段,汇率的波动不再主要受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驱动,而是更多地由市场情绪和不确定性主导。 在恢复期,汇率波动逐渐平息,市场恐慌减退,汇率开始更多地由市场供需和宏观经济基础面因素决定。这时,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汇率变动更能反映经济的基本面状况。 总结来说,过渡阶段的汇率动态模型是理解和预测货币危机期间汇率行为的关键工具。通过建立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模型,可以深入探究汇率在危机环境中的动态特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以防止和应对未来的货币危机。此外,此类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也有助于推动汇率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使其能更好地解释和预测金融市场中的复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