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向链表:增删查操作详解

5星 · 超过95%的资源 需积分: 46 84 下载量 18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9 1 收藏 2KB TXT 举报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如何在C语言中建立和操作双向链表,包括链表节点的定义、链表数据结构的创建、链表的基本操作(增加节点、删除节点和查询节点)。双向链表相较于单向链表,每个节点除了有一个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next`外,还有一个指向前一个节点的指针`prior`,这使得在链表中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更为灵活。 首先,定义了一个名为`Node`的结构体,包含整型数据成员`data`,以及两个指针成员`prior`和`next`,分别表示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同时,还定义了一个名为`Point`的结构体,用于管理整个链表,包含两个指向`Node`类型的指针`head`和`tail`,分别表示链表的头节点和尾节点。 1. `initial(Point *p)`函数:这个函数用于初始化链表,创建一个新的链表,头尾相连,只有一个节点,且该节点既是头节点也是尾节点。通过动态内存分配为链表的第一个节点分配内存,并设置其前后指针。 2. `add(int e, Point *p)`函数:这个函数实现了在链表末尾添加新节点的功能。首先,动态分配一个新的节点,然后将新节点连接到当前尾节点之后,同时更新尾节点的指针,确保链表结构的正确性。最后,调整头节点的前驱指针,使其指向新的尾节点。 3. `delete(int e, Point *p)`函数:删除指定值`e`的节点。通过遍历链表,当找到目标节点时,通过修改前后节点的指针关系来删除节点。如果找到了目标节点,函数返回`1`表示成功删除;否则返回`0`表示未找到或删除失败。 4. `search(int e, Point *p)`函数:这个函数用于查找链表中是否存在特定值`e`的节点。同样通过遍历链表,如果找到匹配的节点则设置标志`flag`为`1`并跳出循环,否则表示未找到。最后,根据`flag`的值输出相应的提示信息。 通过这些函数,文章详细展示了如何构建一个双向链表,并能有效地执行增删查操作。这种数据结构在实际编程中常用于需要频繁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情况,如实现队列、栈等数据结构,或者在需要快速定位某个位置进行插入和删除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