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简介:从人工管理到关系模型的演变

需积分: 9 3 下载量 1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2 收藏 1.07MB PPT 举报
"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的关系-数据库第一章" 在早期的计算机时代,数据管理处于人工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以下是这个阶段的一些关键特点: 1. **数据管理者**:在这个阶段,数据的管理者是具体的程序,而非独立的数据管理软件。这意味着每当你需要处理数据时,必须通过相应的应用程序来完成。 2. **数据面向对象**:数据是面向特定应用程序设计的,它们被存储和处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某个特定的软件需求。因此,数据没有通用性,每个应用程序都有自己的数据集。 3. **数据共享**:数据的共享程度非常低,基本上不存在跨程序的数据复用。每个应用程序都维护着自己的一套数据,这导致了大量数据的冗余。 4. **数据独立性**:在人工管理阶段,数据与程序之间缺乏独立性。如果要修改数据的存储方式或格式,往往需要同时修改相应的程序,这对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5. **数据结构化**:在这一阶段,数据没有明显的结构化,数据组织方式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模型。 6. **数据控制**:数据的存储、更新和访问控制完全由应用程序自身负责,缺乏集中管理和安全控制机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旨在解决人工管理阶段的问题。1960年代末,数据库技术逐渐成熟,如网状数据库管理系统IDS和层次数据库管理系统IMS的出现,标志着数据管理技术的显著进步。特别是E.F. Codd博士在1970年提出的**关系数据库模型**,它简化了数据结构,提高了数据的独立性和共享性,并为后来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后续的几十年里,数据库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关系数据库成为主流,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如企业管理、情报检索、辅助决策等。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出现了多种新型数据库系统,如EIS(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s,执行信息系统)、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s,决策支持系统)、CAD/CAM/CIM(Computer-Aided Design/Manufacturing/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集成制造)以及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结合了数据库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极大地扩展了数据管理的范围和能力。 在数据库技术的不断演进中,数据的结构化、共享性、独立性以及控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崛起,数据库技术将继续深入到各个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