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CycleGAN:短波红外人脸图像向可见光高效转换

8 下载量 7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8 收藏 5.77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s)的创新方法,用于解决短波红外(Short-Wave Infrared, SWIR)人脸图像与可见光人脸图像之间的翻译问题。传统上,由于两种光谱范围的特性差异,直接将这两种图像相互转换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作者提出的改进CycleGAN框架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实现了这一目标: 1. 基于CycleGAN框架的扩展:CycleGAN最初是为无监督图像翻译设计的,它包含两个生成器(一个将源域图像转化为目标域,另一个反之),以及两个判别器来评估生成图像的真实度。作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损失函数计算路径,这可能包括了对结构一致性、内容保留以及模态转换特性的更精细控制。 2. 新设计的损失函数:不同于标准的GAN损失(如Adversarial Loss和Reconstruction Loss),作者开发了定制化的损失函数,旨在减少翻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失真,同时更好地保留原始图像的特征和细节。这可能包括感知损失(Perceptual Loss)、风格损失(Style Loss)或结构相似性指数(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SSIM)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翻译后的图像质量。 3. 数据集构建与参数调优:为了训练和测试这个模型,作者构建了一个专门针对短波红外和可见光人脸图像的数据集。通过实验调整模型参数,优化模型性能,确保翻译后的图像不仅在视觉上接近,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能提供更高的识别准确性。 4. 实验验证与比较:作者在自建数据集上进行了严格的实验,评估了所提框架在主观评价、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 (FID) 和识别准确率等方面的性能。FID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指标,它衡量生成图像与真实样本分布的相似度。结果显示,与常规的图像翻译框架相比,改进的CycleGAN框架在保持结构特征、提高图像可观察性以及识别准确性方面有显著优势。 总结来说,这项研究创新地运用生成对抗网络技术处理短波红外与可见光人脸图像间的翻译问题,通过改进的损失函数和细致的参数调整,成功地提升了翻译效果和实用性,为跨模态的人脸识别和图像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