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势能场在跟驰模型中的应用研究

6 下载量 1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7 1 收藏 231KB PDF 举报
"基于人工势能场的跟驰模型研究,陶鹏飞,金盛,王殿海,吉林大学交通学院"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新的跟驰模型,该模型基于人工势能场理论,用于模拟车辆在单车道上的驾驶行为。跟驰模型在交通流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连接了微观交通个体行为与宏观交通流现象。作者陶鹏飞、金盛和王殿海从车辆的实际运行规律和驾驶行为出发,提出车辆行为主要受效率和安全两种因素影响。 人工势能场是一种常用于路径规划和机器人控制的理论,它将目标和障碍物分别比喻为势能的最小值和最大值,通过计算物体在势能场中的动力和阻力来决定其运动。在跟驰模型中,作者将效率视为驱动力,安全视为阻碍力,这两种因素共同决定了驾驶员的操作决策,如加速或减速以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 传统跟驰模型,如GM模型,主要基于刺激-反应机制或保持安全车距的思想。GM模型假设驾驶员对前车的运动变化做出即时反应。而本文提出的模型在GM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扩展,考虑了驾驶员对效率和安全的双重考虑,提高了模拟驾驶行为的精确度。 为了验证新模型的有效性,作者使用实测的交通数据对其进行标定和验证。结果显示,新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实际驾驶行为,相比于GM模型,模拟精度有显著提升。这表明人工势能场的引入对于理解驾驶行为和改进跟驰模型有积极影响。 此外,文中还简要回顾了跟驰模型的发展历程,包括Gazis-Herman-Rothery(GM)模型、心理-生理模型、基于模糊推理的跟驰模型以及安全距离跟驰模型等。这些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尝试解释驾驶员的行为决策,有的侧重车辆运动规律,有的关注驾驶员的心理反应。 在建模手段上,跟驰模型的构建既可以从车辆运动规律入手,也可以从驾驶员行为选择的角度分析。前者直接反映车辆运动,后者则更深入地探索驾驶员对环境的感知和响应。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车辆运动规律方法直观但数据获取困难,而驾驶员行为分析方法则能更细致地刻画驾驶决策过程,但可能较复杂。 基于人工势能场的跟驰模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来理解和预测驾驶员在单车道上的行为,有助于提高微观交通流仿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对于交通管理和道路安全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4-12-28 上传
内容概要:本文档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多线程环境中管理多个类实例之间的同步与通信。四个类(AA、BB、CC、DD)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任务,在主线程中创建这四个类的实例并启动各自的子线程。每个任务在其子线程内执行时,需要通过互斥锁(std::mutex)和条件变量(std::condition_variable)与其他任务协调运行时机,确保按序依次激活各自的任务。具体来说,AA 类的任务是整个链条的起点,通过设置一个布尔值触发器并唤醒等待的 BB 类,之后每次当某一任务完成自己部分的工作后都会更新这个触发状态,并唤醒后续等待的任务,以此方式循环往复。文章最后还包含了 main 函数,演示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整合这些组件来形成一个多线程协作的应用程序示例。 适合人群:对于C++语言有一定掌握能力的学习者或者开发者,尤其是对多线程编程感兴趣的读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帮助读者理解和实践在C++环境下,如何利用互斥量和条件变量实现多任务间的有序执行和有效沟通。同时也适用于讲解多线程基础知识的教学案例或项目。 其他说明:此示例中采用了最简单的线程同步机制——条件变量与互斥锁相结合的方法,虽然实现了基本的功能但可能不适应所有复杂的应用场景,实际生产环境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性能优化、死锁避免等问题。此外,本例子没有考虑到异常处理的情况,如果要在实际项目中采用类似的解决方案,则需增加相应的错误处理逻辑以增强程序稳定性。
2024-12-28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