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春季《软件工程概论》作业4-5章答案解析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88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4 收藏 58KB DOCX 举报
"2018年春季软工作业(4-5章)--参考答案1" 本资源是针对2018年春季学期《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的平时作业,涵盖第4-5章的内容。课程为必修,共32个课时,2个学分,考核方式为考试闭卷笔试70%与课程作业30%。作业涉及了软件工程中需求获取和分析的重要知识点。 1. 软件行为的表达: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行为的表达是指将软件的功能、逻辑和交互用可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通常通过各种建模工具和技术来完成,如用例图、活动图或序列图。 2. 需求工程的四个阶段:需求的获取(Elicitation)、分析(Analysis)、规格说明(Specification)和验证(Validation)。获取阶段是收集和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阶段是对这些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规格说明阶段是将需求转化为明确的文档,而验证阶段则是确保这些需求满足项目目标并有效无误。 3. 关键角色:在需求工程中,涉及到的角色包括客户(clients)、用户(users)、领域专家(domain experts)、市场研究员、律师或审计员以及软件工程师。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4. 需求来源: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stakeholders wants and needs)、领域模型(domain models)、现状模型(current situation models)、可复用需求(reusable requirements)、建议类型的需求、现有的文档、当前组织和系统。 5. 需求分类: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描述软件应实现的具体功能;非功能需求(quality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关注软件性能、安全性和可用性等;设计约束(design constraints)和过程约束(process constraints)限制了设计和实施的可能性。 6. 需求定义和规格说明:需求定义是识别和描述需求的过程,而需求规格说明则是将需求以详细的、无歧义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后续设计和开发的依据。 7. 数据建模基础:实体(entity)、属性(attribute)和关系(relation)是数据模型中的基本元素,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对象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 8. 系统建模元素:在系统建模中,过程(process)、数据流(dataflow)、数据存储(datastore)和参与者(actor)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描述了系统的动态行为和静态结构。 9. 边界类(boundary class):在面向对象设计中,边界类通常代表用户界面,负责用户交互和外部系统的通信。 10. 原型方法:扔弃式原型(throwaway prototype)用于快速验证概念,不被纳入最终产品;进化式原型(evolutionary prototype)则随着用户反馈逐步改进,最终成为产品的一部分。 作业练习涉及到UML用例图的绘制,用于非线性电话目录;数据流图的绘制,用于表示系统处理流程;还有其他练习可能涵盖了第四版教材的特定页码内容,如第146-147页、148-149页、158页和192页的练习题。 这些知识点体现了软件工程中需求工程的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和实践软件开发流程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完成此类作业,能够提升对软件需求的理解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