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干旱年代际变化:温度、降水与环流指数的关联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1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2 1 收藏 4.7MB PDF 举报
"中国东北地区干旱趋势的年代际变化 (2004年)" 这篇论文探讨了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东部)近50年的干旱发展趋势和年代际变化。作者通过分析26个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量数据,揭示了该地区在总体干旱化趋势下存在显著的干湿年代际转换。他们指出,气温逐年升高是导致干旱加剧的主要因素,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干旱的年代际变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两种气候变化在12年和25年的低频振荡周期中表现出一致性。 论文进一步指出,这种低频振荡与东亚中高纬度地区的区域西风环流指数的年代际变化有密切关联,表现为反位相关系。也就是说,当西风环流增强时,该地区倾向于更干燥;反之,当西风环流减弱,可能会出现较为湿润的时期。同时,降水量与区域经向环流指数存在同位相关系,意味着降水量的变化与经向环流模式的强弱变化同步。 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这些关系在后半段似乎不如前半段稳定。这可能与全球变暖导致的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增温差异有关,进而影响东亚季风的强度,使得东北地区的气候异常变得更为复杂。干旱、年代际变化、子波分析以及区域纬向和经向环流指数是本文的核心关键词。 干旱作为气候异常的重要表现,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深远。尤其是在东北这样气候敏感的地区,干旱趋势的加剧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对干旱的年代际变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规律、提升气候预测能力、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这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的论文,展示了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进展,特别是针对东北地区干旱化的具体分析,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系统内部的动态机制,并为未来的气候适应和减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