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分析:东营市案例

需积分: 12 1 下载量 2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3 收藏 1.07MB PDF 举报
"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探析 (2014年)",作者王薇等人,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特别是东营市及其下属区县的水土资源分布差异,建立了水土资源匹配模型,计算了匹配系数,并对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 本文的研究核心在于探讨水土资源的空间匹配问题,这对于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黄河三角洲区域的特征是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匮乏。具体数据显示,东营市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仅为0.19万m³/hm²,远低于山东省平均的0.30万m³/hm²,更不用说全国平均的1.72万m³/hm²。这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相对于土地资源来说极其紧缺。其中,利津县的匹配系数最低,仅为0.07万m³/hm²,而广饶县最高,达到0.42万m³/hm²,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研究指出,该区域的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程度呈现“南部较高,北部次之,中部最低”的分布格局。这种不均衡的匹配状态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地表水资源的短缺,二是地下淡水资源的有限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黄河三角洲的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低下,从而对农业生产和区域生态带来挑战。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是衡量这一问题的关键指标,它综合考虑了土地和水资源的相对比例,反映出一个区域的水资源能否有效地支持其土地利用。较低的匹配系数意味着水资源供应不足,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过度开采等。 为改善这种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如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灌溉效率,开发新的水源,以及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同时,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选择耐旱作物,或者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土资源匹配问题。 这篇论文提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水土资源空间匹配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制定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研究成果对于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