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存储器:ROM与RAM的工作原理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5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07 收藏 4.55MB PPT 举报
"半导体存储器的工作原理.ppt" 在深入探讨半导体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之前,首先需要理解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临时或长期保存数据和程序。根据是否能被用户随意读写,存储器可以分为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类型。本文件主要关注的是半导体存储器,尤其是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 4.2.1 ROM存储器 ROM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其内容在制造过程中已经固化,通常用于存储固定不变的系统程序和重要数据。如示例所示,ROM通常以二进制形式存储数据,且一旦编程后,这些数据在断电后仍能保持。这种特性使得ROM在系统启动、BIOS存储等方面非常有用。 4.2.2 RAM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RAM是易失性存储器,数据在电源断开后会丢失。RAM分为多种类型,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和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但这里主要讨论其基本结构。 存储器芯片是集成存储体和外围电路的硅片,包含地址译码、读写放大电路以及时序控制电路等。芯片的形状通常是双列直插式,通过引脚引出地址线、数据线、控制线以及电源和地线。半导体存储器芯片的结构有两种主要形式:字片式结构和位片式结构。 - 字片式结构的存储器,例如64字×8位的存储器,采用单译码方式。这意味着6位访存地址经过译码器,选中一行存储单元,这行中的每个单元都能同时进行读写操作,完成一个字的读写。因此,需要6根地址线和8根数据线,以一次性读出或写入一个字节。读/写控制线R/W用于控制操作类型,片选控制线CS则决定芯片是否被选中进行工作。 - 位片式结构的存储器,如4K×1位的芯片,采用了双译码方式,即行列译码。这种结构通过6位行地址和6位列地址选中特定的存储单元,使得4096个存储电路可以被准确选中。这种方式减少了所需的译码驱动电路数量,提高了存储密度。 位片式结构的优势在于它允许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因为每个存储单元可以独立地被选中,而字片式结构的译码电路数量较多,适用于小容量存储需求。这两种结构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会选择适合的存储器架构。 总结来说,半导体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涉及到地址译码、数据传输和读写控制等多个方面。ROM和RAM的不同特性和结构决定了它们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不同用途。理解这些原理对于设计和优化计算机系统的存储性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