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识别中的K-means聚类算法参数与策略

需积分: 16 53 下载量 10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2.11MB PPT 举报
在"K希望的聚类中心的数目:模式识别导论"中,章节探讨了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参数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核心概念围绕着K值、样本数量阈值(θN)、聚类分散度阈值(θS)和聚类中心间的最小距离(θC)展开。 K值代表了我们期望在聚类过程中识别出的类别数量,它在层次聚类或k-means等算法中至关重要,用于决定划分数据集为多少个相对均匀的子集。θN确保每个聚类至少包含一定数量的样本,以维持聚类的稳定性,避免因样本过少导致的聚类不显著。 θS则是衡量聚类内部样本间差异的标准,如果某个聚类内的样本特征分散程度超过这个阈值,就可能意味着聚类不纯净,需要进一步细分。而θC则用于判断两个聚类是否应该合并,如果它们的中心距离小于设定值,就合并为同一类别,这有助于防止过度细分和减少噪音。 在迭代过程中,通过限制L次合并操作,我们可以控制聚类过程的复杂性,防止无限循环。同时,I限制了允许的最大迭代次数,以防止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无法达到全局最优解。 本章节还提及了模式识别的历史发展,从冯·诺依曼体系的发展到人工智能的兴起,特别是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的研究,强调了模式识别在提升计算机智能和感知能力方面的作用。以癌症细胞识别为例,展示了模式识别系统从信息输入(如数字化细胞图像)、预处理(消除噪声和突出主要特征)到最终识别的过程。 通过这些参数和步骤,模式识别技术帮助我们在海量数据中进行智能分析,为许多领域,如医学诊断、图像分类、市场分割等提供了强大的工具。理解并优化这些参数对于构建高效和准确的模式识别模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