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技术详解:异步传输模式在B-ISDN中的核心角色

需积分: 9 1 下载量 146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1 收藏 187KB PDF 举报
ATM技术介绍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基于分组传输模式,但融合了电路交换模式高效性的广域网通信技术。它在1992年由国际电联ITU-T采纳为B-ISDN( Broadband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主要传输和交换模式,因其灵活性和对多媒体业务的强大支持,成为了实现宽带通信的关键技术。 ATM的基本原理是以信元(Cell)作为信息传输的基本单元,每个信元固定长度为53字节,包括5字节的信元头和48字节的有效载荷。信元头包含足够的信息用于标识虚连接(VC,Virtual Circuit),同时处理简单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和差错校验等任务。 ATM的通信建立在面向连接的基础上,采用逻辑连接形式,即虚连接。网络中通过VP(Virtual Path,虚路径)和VC来表示这些连接。VP是在物理链路上的逻辑路径,可以承载多个VC,并且可以通过VPI(Virtual Path Identifier,虚路径标识符)和VCI(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虚通道标识符)进行标识。VP交换涉及仅改变VPI值,而VC交换可能涉及单独改变VCI值或同时改变两者。 图1展示了VP、VC与物理链路之间的关系,一个物理链路上可以创建多个VP,每个VP可以承载多个VC,不同用户的信元通过各自的VP和VC进行独立传输。当连接释放时,对应的VPI/VCI值对会被回收,供后续连接使用。ATM交换机通过维护交换表项,通过改变VPI/VCI值来实现信元的路由和转发。 图2给出了ATM交换的示意图,它展示了ATM交换机如何通过调整VPI/VCI值来进行VP和VC连接的管理。VP交换主要用于建立和拆除虚路径连接(VPC),而VC交换则涉及创建或终止虚电路连接(VCC)。 ATM技术通过其独特的信元传输机制和灵活的连接管理,为广域网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环境,尤其适合需要高带宽、低延迟和服务质量保证的多媒体通信应用。尽管随着新技术的发展,ATM在全球范围内并未成为主导,但它对后续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IP网络的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