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历程与技术发展

版权申诉
0 下载量 159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13 收藏 40.62MB PPT 举报
"低温固相法-1--锂离子电池材料及电池"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子设备的重要能源,其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对于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至关重要。低温固相法是一种制造锂离子电池材料的方法,它在电池的制备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优化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方面。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广泛,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电动汽车,都有其身影。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锂离子电池技术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最初,锂一次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宽工作温度范围和长期稳定性而被商业化,如Li/I2、Li/Ag2CrO4等品种。然而,它们无法重复充电,导致资源浪费和高使用成本的问题。 金属锂二次电池的出现是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但由于金属锂的化学活性高,容易引发电解液分解和枝晶生长,导致电池循环性能差和安全性问题。因此,尽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尝试使用Li-Al合金代替金属锂,但至今未实现大规模应用。 20世纪80年代,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概念被提出,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作为正负极材料,如TiS2、MoS2等,但早期的安全性和可充电性问题限制了其发展。锂离子电池的转折点出现在1989年,MoliEnergy公司的Li/MoS2电池因着火事故进入研发低谷。这促使研究人员寻找更安全、性能更稳定的正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的发展历程中,金属锂的替代品不断被探索,TiS2的使用是重要的里程碑。Whittingham博士的贡献在于他与Exxon公司合作开发出首个锂电池,并引入水热合成法来制造电极材料,这一方法后来被Phostech公司应用于磷酸铁锂的生产。他的工作为锂离子电池领域带来了深远影响,他也因此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项。 在锂离子电池中,正极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性能和安全性。例如,TiS2作为早期的正极材料,虽然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但存在电导率低的问题。后续的研究中,钴酸锂(LiCoO2)、锰酸锂(LiMn2O4)、磷酸铁锂(LiFePO4)等材料相继出现,它们在提高电池性能和降低成本方面都做出了重大改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也在持续演进,如石墨、硅基材料等,它们能够提供更高的理论比容量,但同样需要解决膨胀、容量衰减等问题。此外,电解质的选择和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也是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 低温固相法在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以及对各种正负极材料的研发,是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技术和材料的进步不仅提升了电池的性能,也为未来的储能解决方案,如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