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驱动架构深度探讨:宋宝华的MDCC 2015演讲精华

4星 · 超过85%的资源 需积分: 10 172 下载量 18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21 1 收藏 730KB PDF 举报
宋宝华在2015年的MDCC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上分享了题为“Linux驱动的架构思考”的演讲,主要探讨了Linux操作系统如何适应和扩展到多种不同类型的处理器体系架构,以及如何优化驱动子系统以实现高效的移植性和通用性。 Linux作为一个开放源码的操作系统,支持众多的处理器体系架构,包括约30种不同的架构,这使得它能够在嵌入式领域取得显著的成功。宋宝华指出,Linux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良好的板级支持包(BSP)移植性,使得Linux能够快速适应各种定制化的硬件环境。 驱动子系统是Linux的核心组成部分,大约有130种不同的驱动程序,涵盖了各种硬件接口。为了简化移植过程,宋强调了内核核心模块(如调度器、内存管理和设备访问)应保持高度通用,这样可以减少针对新架构的定制工作。另一方面,设备和IP驱动应该尽可能地做到跨平台,以降低开发复杂性。 演讲中提到,Linux内核对于新处理器架构的支持通常涉及大量代码修改,例如在ARM架构下,从v2.6.39版本开始,代码量达到了699,157行,这表明了对底层支持的深度。为了实现驱动的可移植性和通用性,Linux采用了一种分层的软件栈结构: 1. **内核核心层**:包括通用功能,如mm(内存管理)、ipc(进程间通信)、kernel(内核核心)、fs(文件系统)和net(网络)模块,这些模块对于所有处理器架构都是相同的或经过高度抽象,减少了对特定架构的依赖。 2. **新处理器架构支持**:针对特定处理器的总线、设备和驱动模型需要额外的定制,这可能涉及到总线控制、设备信息处理和驱动编写。然而,为了提高效率和重用性,驱动与设备的交互通常通过总线进行标准化,总线负责匹配驱动和设备,设备和驱动则分别专注于自身功能,通过标准途径获取板级信息。 3. **设备信息**:不同的设备可能有不同的配置和资源需求,如I2C、Tegra I2C等,这些信息需要在驱动中适配,并遵循Linux设备模型来确保驱动的通用性。 宋宝华还提到了Linux在ARM架构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代码量庞大,但随着技术进步和优化,驱动架构设计逐渐倾向于模块化和标准化,以适应更多硬件平台,同时降低了移植的难度。 总结来说,宋宝华的演讲深入探讨了Linux驱动架构设计的关键原则,即保持内核核心模块的通用性,利用总线模型分离职责,以及通过标准化和抽象来实现跨平台支持。这种架构思考对于理解和改进Linux在嵌入式和多样化硬件环境中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