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入门:核心概念与教学大纲

需积分: 0 0 下载量 6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31 收藏 351KB PPT 举报
"该资源是关于编译原理绪论的授课方法和课程体系的介绍,由周国栋主讲,课程包含理论与实验部分,主要参考教材为《编译器——原理、技术与工具》。课程重点是第三章至第五章,评分包括实验考察和期末考试。内容涵盖编译器的基本概念、程序设计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词法、语法、语义和语用,以及编译器的工作阶段和构造工具。" 在深入探讨编译原理之前,首先要理解编译器的作用,它是将源代码(高级语言)转换为目标代码(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的构造通常涉及多个阶段,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课程的切入点可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概念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这个领域。 在第一章中,会介绍程序设计语言的要素,包括词法、语法、语义和语用。词法是指编程语言中的基本符号和单词的书写规则,而语法则是指这些符号如何按照规则组合成程序。语义则关注这些程序的意义,分为静态语义(编译时可确定)和动态语义(运行时确定)。语用则是研究语言符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 课程中会使用的形式化描述语言,如语法图和BNF范式,用于精确地表述语言的结构。BNF(巴科斯范式)是一种用于定义上下文无关文法的符号,而扩展的BNF增加了更多的构造符号,使得表达更加灵活。 此外,课程还将探讨编译器的运行机制,强调一个正确程序的书写和含义必须符合词法、语法和语义,以体现编写者的意图。编译器不仅将源代码转化为目标代码,还需要处理各种类型的语言,包括传统的高级语言和特定用途的语言,并能为目标平台生成适应的机器语言代码。 评分机制中,实验考察占据30%,期末考试占70%,表明课程重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重点学习章节是第三章至第五章,其余部分也占有一定比例,这意味着学生需要全面掌握编译原理的各个环节。 通过这样的教学大纲和进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到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原理,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书则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