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低效煤层气井成因解析与综合治理体系

需积分: 10 0 下载量 47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11.26M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煤层气低效井的成因识别与治理体系构建的问题,针对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超过1000口煤层气井的实际情况,作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钻井、测井、录井、压裂、排采和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指出,低效井的定义是基于不同的排采阶段,主要以产气量为参数,结合动液面高度、井底流压和排采时间等因素综合判断。钻井、压裂和排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和工程因素都会影响煤层气井的产能。 作者发现,地质条件如构造、含气量、储层压力和渗透率是影响产能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参数的叠加和模糊评价,将煤层气井分为4个可改造地质单元(Ⅰ至Ⅳ),其中Ⅰ、Ⅱ、Ⅲ类具有较高的改造潜力。进一步,通过递阶优选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低效井成因解剖体系,将低效井分为三大类共13个小类,每类都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 文章提出了一种地质-工程-排采一体化的治理体系,强调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储层保护,目标是实现缝网-井筒的高效连通,以及科学的排采策略和区域协同的降压控制。这种体系旨在提高单井的产气量和整体产能转化率,从而克服低产低效的问题,推动煤层气产业的发展。 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低效煤层气井的识别标准、产能影响因素分析、地质单元的改造潜力评估、成因解剖体系的建立以及综合治理策略的提出,这些都是提升煤层气开发效益的重要步骤。通过这些研究,有望为优化煤层气开采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