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基址寻址与变址寻址比较

需积分: 13 17 下载量 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2 1 收藏 661KB PDF 举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后题答案 第七章,包括关于基址寻址与变址寻址的比较以及先变址再间址和先间址再变址寻址过程的解析。"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指令系统是CPU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操作和数据处理方式。第七章主要探讨的是指令系统的两个关键概念——基址寻址和变址寻址。 基址寻址是一种寻址方式,它通过将基址寄存器中的值与一个位移量(或偏移量)相加来计算有效地址(EA)。这种方式允许程序员或者系统程序灵活地扩大指令的寻址范围,而不必局限于固定的物理地址。基址寄存器的内容通常由系统程序设定,适用于程序的动态重定位,即程序在内存中的位置可能会随着程序的运行而改变的情况。 相比之下,变址寻址则是利用变址寄存器的值与一个增量值相结合来确定EA。在变址寻址模式下,地址的改变体现在变址寄存器内容的自动修改上,而非位移量。这种寻址方式适合于处理数组或字符串,因为它们通常需要连续的内存空间,且访问顺序是线性的。用户可以设定变址寄存器的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数组或字符串长度。 接下来,我们讨论两种寻址方式的过程: 1. 先变址再间址寻址: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计算变址寄存器(如IX)与一个位移量A的和,得到EA。然后,根据EA从主存中读取操作数,并可能更新IX的值以指向下一个地址。这种寻址模式常用于处理连续的数据结构,例如循环处理数组。 2. 先间址再变址寻址:在这种模式下,先从内存中某个地址(由IX指定)读取一个地址,然后将这个地址与A相加得到EA。这通常用于间接寻址,例如当需要访问的内存地址存储在内存的某个位置而不是直接给出时。在此过程中,同样可能更新IX以指向下一个地址。 这两种寻址方式在实现复杂数据结构的处理和程序的灵活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理解这些寻址方式对于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编写高效的低级代码,如汇编语言编程。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系统可能会结合使用各种寻址方式,以提高内存访问的效率和程序的可移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