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异质性视角

需积分: 9 0 下载量 143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11 收藏 947KB PDF 举报
该论文《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思路变迁与路径探索 (2012年)》深入探讨了劳动力流动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应用。作者孙晓芳从宏观流动模式、微观流动理论以及中观社会网络理论这三个角度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学者对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关注焦点。早期的研究着重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认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劳动力在地区间的宏观层面流动。 在二元经济分析框架下,作者指出当前中国劳动力流动研究存在逻辑上的断裂,许多研究未能从现象中提炼出具有本质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框架。针对中国社会中屡次出现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如“民工荒”、“返乡潮”、“大学生就业难”和区域间竞争(如“抢滩战”),作者强调了挖掘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的重要性,主张构建一套能够全面解释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一般性理论。 论文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劳动力主体的偏好差异性,即劳动力的异质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在选择职业时越来越关注非经济因素,如工作满意度、生活品质等,这使得劳动力的主观偏好差异成为影响流动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当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时,这种异质性的影响将更为显著。 论文提出了从异质性劳动力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流动问题,这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以实现更合理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提升社会整体福祉。 该论文通过对劳动力流动理论的深入剖析,为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框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和思考方向。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对劳动力个体差异性因素的重视,这对于推动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