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路径规划:构形空间几何法与人工势场算法解析

需积分: 16 4 下载量 95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06 收藏 295KB PDF 举报
"基于构形空间的几何法及相关算法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的应用" 在机器人路径规划领域,基于构形空间的几何法是一种重要的全局规划方法。这种方法由Lozano.Perez在1983年提出,它将复杂的物理空间路径规划问题转化为构形空间中的简单质点轨迹规划问题。构形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 C空间)是通过将机器人的所有关节变量作为坐标轴建立的空间,其中每个点代表机器人的一种特定配置或姿态。 几何法的核心思想是将障碍物在C空间中映射为障碍,从而创建出“障碍空间”。自由空间,即机器人可以移动而不与障碍物碰撞的空间,是障碍空间的补集。路径规划的目标就是在C空间中找到一条从初始配置到目标配置的自由路径,确保机器人沿着这条路径运动时不会发生碰撞。 实现这一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建立C空间:定义机器人的关节坐标,构建出C空间。 2. 构造自由空间:将物理空间的障碍物扩展并映射到C空间中,形成障碍空间,自由空间则为障碍空间之外的区域。 3. 确定单元连通性:分析C空间中的自由区域是否连通,并将自由空间表示为连通图,这有助于后续的路径搜索。 4. 建立搜索树和搜索策略:采用如A*算法、Dijkstra算法等在C空间中建立搜索树,找到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5. 路径优化:找到的路径可能包含不必要的曲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效率和流畅性。 此外,局部规划方法,如基于直角坐标空间的人工势场法,通常用于实时避障。人工势场法结合引力场和斥力场的概念,引力场引导机器人向目标前进,斥力场则模拟障碍物产生的排斥力,使机器人避开障碍。 综合来看,基于构形空间的几何法强调全局视野和路径的无碰撞性质,而人工势场法则注重局部反应和实时性。两者各有优势,适用于不同的路径规划场景。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更深入地探索这两种方法的融合,以及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升规划的智能性和适应性,以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