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基础:体系结构转化策略与质量考量

需积分: 32 1 下载量 40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0 收藏 1.76MB PPT 举报
"本资源主要探讨了软件设计的基础,特别是软件体系结构设计的转换方式,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设计策略满足质量需求。" 在软件设计领域,体系结构设计转换方式是解决质量评价不满足需求的关键。当质量评价结果不符合需求规格说明时,设计者可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 1. **选择合适的体系结构风格和模式**:不同的体系结构风格(如桥梁结构、管道与过滤器结构等)和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可以为特定问题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改进设计并满足质量属性。 2. **将非功能需求转化为功能性解决方案**:有时,可以通过设计出与问题域无关的功能特性来间接满足质量需求。例如,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可能需要引入缓存机制,即使这个缓存功能并非直接与核心业务功能相关。 3. **采用“分而治之”策略**:将系统级别的质量需求分解到子系统或模块中,或者将质量需求拆分为多个与功能相关的部分,这样可以使每个部分的质量需求更容易被单独满足。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复杂性,确保每个组件都专注于解决一部分问题。 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有几个基本概念至关重要: - **抽象与逐步求精**:抽象是关注关键要素,忽略次要细节的过程,有助于管理复杂性。逐步求精则是从高层次的概念逐渐细化到可实施的代码,包括过程抽象(如函数、方法)和数据抽象(如数据类型、类)。 - **模块数量与成本**:模块化设计可以降低复杂性,但模块数量过多会增加管理和维护成本,因此需要在模块划分与成本之间找到平衡。 - **内聚与耦合**: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元素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高内聚意味着模块职责明确。耦合度则反映了模块之间的相互依赖,低耦合有利于提高系统的独立性和可维护性。 - **模块化与信息隐藏**:模块化是将软件分解为独立的单元,信息隐藏是指模块内部的实现细节对外部不可见,这有助于保护模块的稳定性和减少错误传播。 软件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关注软件的质量属性,如性能、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等。软件设计规格说明用于记录设计决策,而设计评审则确保这些决策符合需求和标准,能够实现预期的高质量软件产品。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不断权衡各种因素,以创建出既实用又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