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传输连接过程详解与分组交换原理

需积分: 41 1 下载量 2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7-10 收藏 1.71MB PPT 举报
本篇文章主要概述了客户与并发服务器建立传输连接过程,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阶段、定义、组成结构及常用交换方式。以下是详细的解读: 一、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 1. 20世纪50年代:作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这一阶段以数据通信技术为核心,奠定了网络理论基础,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初期发展。 2.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如ARPAnet的研究促进了分组交换技术的进步,奠定了互联网的基石。 3. 20世纪70年代: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成为主流,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化工作开始展开,为网络的进一步扩展和互操作性提供了规范。 4. 20世纪90年代:网络计算新时代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信息传输,而是支持更复杂的网络应用和服务。 二、计算机网络定义 - 定义:一组通过网络协议相互连接、能共享资源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 组成:包括数据处理(资源子网,如主机、终端及软件和数据)和数据通信(通信子网,如路由器和通信线路)两大部分。 三、网络交换方式比较 1. 报文交换:不预先建立连接,适用于突发性通信,但报文传输延迟大,不适合长报文或会话式通信,可能导致乱序、重复和丢失。 2. 线路交换(电路交换):提供全双工通信,延迟小,适合实时应用,但资源占用较高且不灵活。 3. 分组交换:通过存储转发方式,每个分组独立选择路径,适合大量数据传输,但可能出现乱序问题。 四、虚拟电路与数据报结合(虚电路方式) - 虚电路结合了数据报的灵活性和线路交换的可靠性,通过预先建立逻辑连接,提供相对稳定的服务质量,同时允许一定程度的分组独立选择路径。 客户与并发服务器的连接建立涉及这些概念。当客户端请求与服务器交互时,通常需要通过网络层的协议(如TCP/IP)建立端到端的连接。在传输层,这可能涉及创建一个虚电路或者利用分组交换技术,确保数据可靠传输。连接建立后,数据被分割成分组并通过通信子网发送,目标是保证数据在多个并发连接中的有序传递,并在接收端进行重组。连接释放时,通信双方需要按照协议关闭连接,释放资源。 总结来说,本文详细阐述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强调了网络的核心功能和组成部分,以及在网络通信中常见的报文交换、线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不同特性和应用场景。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客户与服务器间传输连接过程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