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原理与应用:从继电器到现代技术

需积分: 15 2 下载量 121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8-24 收藏 23.34MB PPT 举报
"本文主要介绍了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原理及应用,涉及不同品牌如三菱、西门子和欧姆龙的系列产品,并讲解了常数K/H在PLC编程中的表示方法。" 可编程控制器(PLC)是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设备,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末,由通用汽车公司提出概念,最初由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开发的PDP-14实现。PLC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替代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提高灵活性和可靠性。随着技术的发展,PLC经历了五个主要发展阶段,CPU和存储器的技术不断提升,处理速度和功能显著增强。 PLC的定义明确指出,这是一种专为工业环境设计的电子系统,具备可编程存储器,能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任务。通过数字和模拟输入输出接口,PLC能够控制各种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 常数在PLC编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十进制常数以K表示,如K18代表十进制的18;十六进制常数用H表示,例如H12代表十六进制的18。这些常数在存储器中占据一定空间,用于定义和控制系统的参数和逻辑。 在实际应用中,PLC有多种品牌和系列可供选择,如三菱的Q系列、FX2N、FX1N和FX1SN系列,西门子的S7-200、S7-300和S7-400系列,以及欧姆龙的C200H、CPM1A和CPM2A系列。每个系列都有其特定的性能和适用场景。 以控制两个电动机顺序运行为例,传统继电接触控制系统需要物理更改接线来改变控制逻辑,而PLC则可以通过修改程序即可实现控制顺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维护性。这种能力使得PLC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中的核心组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和控制逻辑。 总结起来,可编程控制器(PLC)是一种高度灵活、功能强大的自动化工具,它的原理基于数字运算和存储器编程,通过常数K/H等编程元素实现对工业设备的精确控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LC在处理速度、内存容量和通信能力等方面持续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更为智能和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