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钌配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手性双亚砜化合物的制备

0 下载量 174 浏览量 更新于2024-09-04 收藏 584KB PDF 举报
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新颖的基于手性八面体钌配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策略,用于制备双亚砜化合物。研究由文阿浩和叶保辉两位学者共同完成,他们利用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研究平台,得到了关键的前驱体配合物cis-[Ru(bpy)2Cl2]•2H2O,以及手性衍生的配合物Δ-[Ru(bpy)2(D-pro)]PF6和Λ-[Ru(bpy)2(L-pro)]PF6,其中bpy代表2,2'-联吡啶,pro表示脯氨酸。这些配合物与前手性双硫醚化合物3,4-二(异丙硫基)甲苯(L)发生反应,生成了对应的硫醚配合物rac-[Ru(bpy)2(L)](PF6)2, Δ-[Ru(bpy)2(L)](PF6)2, 和Λ-[Ru(bpy)2(L)](PF6)2。 后续的关键步骤是通过间氯过氧苯甲酸对硫醚配合物进行原位氧化,转化生成双亚砜配合物rac-[Ru(bpy)2(LO)](PF6)2, Δ-[Ru(bpy)2(R,R-LO)](PF6)2, 和Λ-[Ru(bpy)2(S,S-LO)](PF6)2,其中LO代表3,4-二(异丙亚砜基)甲苯。研究者通过圆二色光谱、核磁共振光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整个合成过程中金属中心的构型保持不变,且手性控制效果显著,即Δ构型的配合物转化为R,R构型的双亚砜,而Λ构型的配合物则生成S,S构型的产物。这一发现表明,这种基于手性八面体钌配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方法为制备手性亚砜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手性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作用,还可能为药物设计、材料科学以及精细化学品生产等领域开辟新的合成路线,特别是在不对称催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作得到了博士点基金(20120171110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272284)的支持,显示出其学术地位和重要性。作者文阿浩作为研究生,她的研究方向集中在配位化学,而叶保辉教授则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主要研究方向——功能配合物与超分子化学,对该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